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光裕戏曲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新浪微博连接

一步搞定

搜索
查看: 1220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浅谈样板戏《沙家浜 智斗》

[复制链接]

贡献  第873名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4-3 12:08
  • 签到天数: 5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常住居民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1-8 11:14: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请注册并登陆使用,以体验更好更便捷的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前几天殷师在群里发了两个文件,其中一个就是经典老戏沙家浜的智斗一段,很是高兴,立马就听了。说实话一直对样板戏不感兴趣,觉得是京歌,其实我也就知道几段而已,分明是自己的浅薄偏要说别人的不好,说不出的所以然来,其实也只不过是不懂装懂。当然了这也是好多人的状态,跟风批评,好像你不说于魁智不好你就不懂京剧一样,可是你又说不出他不好在哪里,也足见你的浅薄。

      还是说回正题,说回到沙家浜来。我对它的了解还是有的,垒起七星灶还是知道的,包括它的作者汪曾祺先生也是我很喜欢的作家。但是却是没有真正地认真欣赏过。下面说一说我的一些感受,以及一些对比。

      首先是词,真佩服老汪。写的这么好的词,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见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什么叫雅俗共赏,老汪说他化运用了苏轼的,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流,全无斧凿痕迹,浅处见才啊,这才是难的。写成大雅难吗,是很难,如昆曲《牡丹亭》这是大雅,确实做一个编剧肚子墨水要不少,可是要做到似俗实雅可就更难了。

      那复旦的才女罗周,肚子里墨水是不少,编出剧也尽量保持了昆曲的佶屈聱牙,看似是很典雅。可是呈现在舞台上却是毫无生气,有多少人会记得其中的一两句呢?编剧不是一味地端坐在云端,运用除了专业人士的都不懂的典故。至少在我看来是要有些生气的,有贴合现实的元素,或许罗大才女听了我的话也是不屑地笑了,但是一种艺术失去了群众基础估计也只能一个人或者少数人的自嗨吧。

      还是说到沙家浜吧,我们没必要谈人一走茶就凉,这背后深深的哲理与人生况味,至少我们还没有这个资格谈什么人走茶凉。还是说词,阿庆嫂的身份决定了她有什么样的词,一个茶馆的老板娘说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足见其精明。人情练达即文章,此言不假阿庆嫂深谙事故,所以说话做事分寸的拿捏都是恰到好处的,这也是编剧的功力所在。

    未完待续  欢迎讨论


    上一篇:2016紫金京昆艺术节观戏录(完结)
    下一篇:香草沉罗,血满胸臆,东山佩玦,泪渍泥沙 (关于曹杨中的杨修形象)

    最近访客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赞 踩 分享一下

    贡献  第873名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6-3 09:22
  • 签到天数: 184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人坛合一

    2
    发表于 2017-1-8 21:23:00 | 只看该作者
    从芦荡火种到沙家浜,从沪剧到京剧,从这个戏初排到定型,改了很多,可以说是集全国最好的一批演员和编剧作曲在共同研究。我在讲座上放过这段京剧,也放过同样这段的沪剧,风格、词还是很不一样的。

    那一批样板戏,一开始创作和演出的是老演员,后来用了大量的青年一代的佼佼者,老一辈演员唱老戏习惯了,嘴里自然而然带有传统戏特有的那种韵味,流派特点以及演员自身的个人非常鲜明,赵燕侠的俏皮劲,一听就能听出来那是花旦,而且是赵燕侠自己特有的那种韵味。可是在样板戏的政治背景和剧本特点下,过去的人保戏就不适用了,阿庆嫂唱出那种感觉,是有味道,是好玩,但是不符合人物和当时的政治背景了,所以后来的洪雪飞就显得非常的端庄大气,非常的革命。不是说赵燕侠不好,只是我觉得她个人特点太鲜明了,反而冲淡了原本的人物和剧情了。而当时的政治背景,也需要大家进剧场来看阿庆嫂,而不是看赵燕侠的个人秀。

    不光是流派和个人特点,在唱腔上也有变化,传统戏的馊音少了,四声变化上,传统戏那种对高低起伏的强调控制、所谓的“做腔”“拿腔拿调”也少了,更多的趋于往上走的激昂风格。智斗这段的几次改动,也很能说明这一点。所以听起来,是戏,但又在感觉上不同于演古人的那种传统戏。

    记得有一次电台录音,五四青年节吧,要求唱一段现代戏,我选了段《智取威虎山》的“我们是工农子弟兵”,唱完之后,别人也好,我自己也好,都觉得很怪异。音都对,腔也对,但是因为习惯了传统戏曲的那种四声变化,唱起来太沧桑了,不够激昂。

    点评

    殷师说出了我心底里的感觉,就是作为传统戏来看确实赵老师版本的更有味道,更加符合传统的审美情趣。但是也正如殷师说的,个人特点过于鲜明了,作为样板戏来说又不如后来的版本。但是如果孤立整个剧本,就单单智斗这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10 14:46

    贡献  第873名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4-3 12:08
  • 签到天数: 5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常住居民

    3
     楼主| 发表于 2017-1-10 14:46:14 | 只看该作者
    风清朗 发表于 2017-1-8 21:23
    从芦荡火种到沙家浜,从沪剧到京剧,从这个戏初排到定型,改了很多,可以说是集全国最好的一批演员和编剧作 ...

    殷师说出了我心底里的感觉,就是作为传统戏来看确实赵老师版本的更有味道,更加符合传统的审美情趣。但是也正如殷师说的,个人特点过于鲜明了,作为样板戏来说又不如后来的版本。但是如果孤立整个剧本,就单单智斗这一段,不得不说赵老师的演绎以及整个戏的唱词节奏个人觉得都比电影版要好一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光裕戏曲社 ( 苏ICP备09082362号   

    GMT+8, 2024-6-26 23:17 , Processed in 0.499936 second(s), 6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