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光裕戏曲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新浪微博连接

一步搞定

搜索
查看: 612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刘奇葆:振兴戏曲艺术的几点思考

[复制链接]

贡献  第881名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6-3 09:22
  • 签到天数: 184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人坛合一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0-26 22:09: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请注册并登陆使用,以体验更好更便捷的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2015-10-23 17:26:00  来源:人民日报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传承着中华民族活态的文化基因,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绽放着夺目的光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征程中,大力振兴戏曲艺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振兴戏曲艺术是时代的需要、人民的需要和繁荣文艺事业的需要

      中国人对戏曲有一种不可替代的情感依赖和原乡情结。千百年来,城里乡间,搭台唱戏,构成了中国社会一道独有的文化风景线。振兴戏曲艺术,使之与五千年中华文明相匹配、与气象万千的伟大时代相匹配、与亿万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相匹配,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振兴戏曲艺术,对于传统文化艺术薪火相传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戏曲是最为集中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吸收融合了诗歌、音乐、舞蹈、美术、服饰、武术等各种文化艺术精华,展现着独特的中华审美风范。舞台上虽只有一桌二椅,却能够“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千军万马”,这正是传统文化艺术写意美学品格的生动表现。生旦净末丑、手眼身法步,丝竹管弦鼓、唱念做打舞,呈现了传统文化艺术的迷人风采。可以说,各种戏曲艺术的百花争艳、代代相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丰厚滋养。

      振兴戏曲艺术,对于彰显价值追求、培植精神家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部好戏总是思想深刻、精神充盈,能够让观众明白做人的道理、领悟真善美的内涵,往往可以影响很多人,甚至影响一个地方的生活形态和社会风俗。岳飞戏、关公戏、包公戏、杨家将戏以及新时期以来的许多优秀剧目,都是通过讲述是与非、善与恶、忠与奸的故事,褒扬家国情怀、优秀品格、善良人性,生动传递了中华民族的崇高价值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振兴戏曲艺术关系到美好道德的弘扬,关系到主流价值的传播,关系到民族精神的维系。

      振兴戏曲艺术,对于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看戏、听戏、唱戏,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种文化传统,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像梅兰芳的京剧《贵妃醉酒》、常香玉的豫剧《花木兰》、白玉霜的评剧《秦香莲》、严凤英的黄梅戏《天仙配》、袁雪芬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等,都堪称戏曲经典,舞台演出经久不衰,广大群众百看不厌。观众欣赏戏曲,往往与戏中人物感同身受、沉浸其中,一起笑,一起哭,在看戏听戏的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精神享受,同时也受到了艺术的熏陶。在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娱乐方式日益多样的今天,看戏听戏仍然是许多群众的重要选择。

      当前,我国戏曲事业发展态势良好,一批优秀传统剧目焕发光彩,一批新编历史剧成为梨园亮点,一批新创现代戏搬上城乡舞台。戏曲队伍涌现出一批拔尖人才,许多年轻新秀崭露头角。但同时也要看到,戏曲事业发展也面临不少困难,剧种数量急剧减少、人才队伍青黄不接、精品力作缺少、基层院团生存艰难等问题比较突出。许多业内人士反映,如果再不抓紧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戏曲衰落的趋势将会加速,戏曲的传承与发展前景堪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艺事业,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为振兴戏曲艺术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发展彰显中国精神、展现中华美学风范的戏曲艺术,推出更多艺术精湛、群众喜爱的戏曲精品,不断开创戏曲事业新局面。

      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展现戏曲艺术新风貌

      我国千姿百态的戏曲艺术,都是在继承前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都是靠创新创造焕发艺术生命力的。振兴戏曲艺术,必须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百花齐放,就是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支持不同剧种、不同流派竞相发展,鼓励一切有利于建设先进文化的戏曲探索成长,保持戏曲艺术的丰富性、多样性。推陈出新,就是扬弃继承、转化创新,处理好“陈”和“新”的关系,做到陈中有新、新不离陈,推动戏曲艺术传承发展。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首先是继承传统,传艺、传神、传德。只有坚持不忘本根、辩证取舍,系统梳理和传承中国戏曲的艺术精华、美学精神、价值精髓,才能使戏曲艺术血脉延续、发扬光大。一是传艺,传承中华戏曲的表演技艺和传统形式,如独具个性的行当绝活、特点鲜明的舞台处理、绝妙精巧的表演片段、耐人寻味的唱腔唱段。二是传神,传承中华戏曲的美学精神和艺术神韵,把虚实结合、凝练深沉、内敛含蓄、睿智幽默的特色保留下来,把以形写神、写意传神、形神兼备的风格传承下去。三是传德,传承中华戏曲“戏比天大”、“以德培艺”的优良传统,弘扬老一辈艺术家的道德修养和人格修为,追求文质兼美、德艺双馨。当然,对传统戏曲也应有鉴别地加以对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明显不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要态度鲜明地予以舍弃。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关键是创新创造,出精品、出名家、出流派。振兴戏曲艺术,仅有传承是不够的。要在尊重传统、保持底色、遵循艺术规律的基础上,坚持因时而变、探索创造,适应时代、服务当代,赋予传统戏曲新的时代气息。一是贴近时代,打造精品。在传承和发展好传统剧目的同时,关注现实题材,与当下生活紧密联系,创编出既新鲜又熟悉、既好听又好学的唱腔旋律,创作出反映时代精神、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精品。作品是立身之本,创作是中心环节。必须重视创作,集聚各方创作资源,发掘社会创作力量,下大力气抓好剧本阶段的一度创作,抓好导演、音乐、舞美等的二度创作,上演之后还要精心打磨、反复锤炼,努力做到精深、精湛、精良。二是兼收并蓄,创新流派。很多大艺术家,都是身体力行推动融会贯通、创新发展的典范。京剧二百多年,不断出现的各种流派,还有“三鼎甲”“三大贤”“四大名旦”等,都是创新的结果。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倡创新、鼓励创新、支持创新,广泛学习借鉴不同流派、不同行当、不同名家的经验,转益多师、化为己有,形成各具特色的不同流派,创造出流派纷呈的局面。三是丰富手段,扩大影响。这些年,大量影像技术和数字技术的介入,让戏曲的欣赏更加便捷、丰富,让戏曲从剧场走进家庭、走进百姓生活。在坚持戏曲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应当积极借助现代传媒和高科技手段,创新传播渠道和方式,搭建宣传推广展示平台,使传统戏曲展现新的魅力,扩大戏曲社会影响力。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还应当善于吸收借鉴国外戏剧有益成果。现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越来越频繁,戏曲发展必然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和渗入。一方面,要拓宽视野、敞开胸襟,积极关注当代国外戏剧发展态势,学习借鉴国外现代戏剧的实践经验和探索成果,推动戏曲艺术更好地向前发展。另一方面,要秉持民族审美特性,不能“捡到篮子里都是菜”。在保留中华戏曲神韵和味道的前提下,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通过借鉴、消化、吸收、再创新,转化为我们自己的民族艺术。

      三、走向民间、服务群众,激活戏曲艺术生命力

      走向民间、服务群众,是戏曲艺术创作生产、繁荣发展的内在要求。但凡有生命力的剧种,都是生长在民间、活跃在民间、变革在民间。评剧、黄梅戏、越剧从草台登上舞台、从地方小戏成长为影响力大的剧种,就是在群众中演出来的、在市场中闯出来的,是各路名角唱对台戏唱出来的,昆曲、京剧也都是这样登上大雅之堂的。实践证明,戏曲走进了群众就生、离开了群众就死,只有沉下去、唱起来,才能走天下。

      走向民间、服务群众,必须把创作扎根在民间,把舞台搭建在民间。现在有一种不好的现象,就是原本产生自民间的戏曲,脱离了人民、脱离了群众。戏曲应回到民间去,回到发展的源头去,为民写戏、为民演戏,演百姓爱看的好戏。要发扬中国戏曲“接地气”、“重生活”的传统,一门心思研究生活,一门心思锤炼技艺,一门心思服务观众,保持艺术创作常新、艺术生命常青。走进生活深处,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挖掘素材、寻找故事,从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中汲取灵感、提炼主题,使戏曲创作获得旺盛的生命力。进一步树立服务意识,坚持重心向下,广泛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把来源于群众的戏曲回馈给群众。

      走向民间、服务群众,还要处理好“雅”和“俗”的关系。在戏曲发展史上,曾有著名的“花雅之争”、“雅俗之辩”。这段历史表明,脱离民间的雅,戏曲就没有生命力;一味媚俗的俗,同样会走向死胡同。雅是高雅,高雅也要接地气,不能孤芳自赏、曲高和寡,应避免台上热闹、台下冷清的现象。俗是通俗,通俗也要讲品位,不是降格以求、刻意迎合,不能庸俗、低俗,精神不能退场。雅与俗,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影响,戏曲创作和演出,都应力争雅中有俗、俗中有雅、雅俗共赏。

      四、加强人才培养和观众培育,夯实戏曲发展的根基

      对戏曲艺术来说,人才是根本,观众是基础。培养一大批德艺双馨、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戏曲人才,培育一大批爱好戏曲、关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观众群体,是振兴戏曲艺术的基础性工作。

      建立健全戏曲人才培养体系。戏曲人才培养有其特殊性,培养周期长、门类行当多,是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要制定戏曲人才培养中长期规划,完善戏曲人才培养结构,既注重名家、名角的打造,又注重各行当、各方面人才的培养,构建层次结构科学合理、专业设置成龙配套的现代戏曲人才培养格局。注重戏曲基本技法、功法的扎实训练,注重综合人文素养和文化内功的培养,并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戏校是戏曲人才成长的摇篮,要重视办好各类戏校,实施戏曲表演专业免收学费政策,落实编剧、导演、作曲、舞美等专业的生均拨款制度,建立有利于吸纳优秀人才的绿色通道。

      发扬师徒传承优良传统。以师带徒、口传心授,是传承戏曲艺术、培养戏曲人才的好传统好做法。通过科班教育、学校教育一批一批地培养学生,这是必要的,但还应该注重师徒传承。有了师徒传承,大师的唱腔风格、表演绝活才能够得到继承和发展。历史上那些名家大师都十分重视收徒传艺,严格选徒、精心培养,传授技艺、发展技艺,许多人为此奉献了毕生精力。要充分发挥老一辈艺术家的传帮带作用,发挥名院名团作用,遴选推出新一代青年拔尖人才,努力带出更好更多的后继人才。要关注保护戏曲传承人,做好戏曲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抓紧对他们的从艺资料进行搜集整理,以文字、图片、录像等形式进行记录留存。

      着力培育戏曲观众群体。戏曲的发展、成熟、壮大,始终离不开广大观众的喜爱与支持。可以说,一个剧种的发展、一个流派的形成,就是一部戏曲表演艺术家长期与观众互动、在观众鼓励鞭策下打磨提升的历史。现在,戏曲观众老化、分流的现象比较突出,年轻人爱看、愿看的少了一些,“戏迷”、“戏粉”也不够多。没有听过戏、感受过唱腔之美,是很难亲近戏曲的。正如昆曲《牡丹亭》里的一句台词,“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因此,可以从青少年抓起,做好戏曲教育进大中小学课堂的工作,加强戏曲通识教育,并通过戏曲演出进校园活动,培养一代一代年轻观众。要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办好一批传播戏曲艺术、普及戏曲知识的栏目节目,更好地吸引和扩大观众群体。大力开展戏曲惠民演出,推动戏曲走进普通百姓生活,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戏曲发展、关心戏曲未来。

      五、深化院团改革,增强戏曲发展活力

      戏曲院团是振兴戏曲的骨干力量。现在,一些院团由于资产体量小、市场竞争力弱,仅靠自身的力量难以生存发展。解决这些问题,根本上靠改革,出路在深化改革,必须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健全政策保障体系,不断增强院团自身“造血”功能和发展活力。

      完善院团内部运行机制。这方面改革的目的,是努力让各类资源向一线倾斜、向艺术骨干倾斜,激发戏曲工作者的创作演出动力,让创新创造的活力充分涌流、竞相迸发。要巩固和拓展已有改革成果,已转企戏曲院团要建立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强成本核算,改进经营方式,建立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艺术生产机制。保留事业体制的戏曲院团要深化内部人事、社会保障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形成自我发展的活力,在面向市场、服务群众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

      依托市场探索发展新路。只有面向大众、依托市场,戏曲艺术才能获得持久的发展活力。必须着眼群众需求,建立完善适应市场的新体制新机制,多创作、多演出,不断拓宽戏曲发展空间。对于地方院团来说,闯市场要“大戏小戏皆宜”,不一定都追求大戏,不能贪大求全。现在下基层演出,小戏更便利,成本更低,也更有市场,同样受群众欢迎。应当把大戏、小戏结合起来,大舞台、小戏台结合起来,大市场、小市场都利用起来,让戏曲艺术充满生机。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近年来,中央对繁荣发展戏曲艺术等各类文艺事业非常重视,在财政、税收、土地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把戏曲产品纳入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由政府购买优质服务提供给群众,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戏曲事业发展,更好发挥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的综合效益。特别是今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延续和扩大了原有的优惠政策,并就实施地方戏曲振兴工程、支持剧本创作、推动戏曲进校园、建设村级简易戏台等工作作出具体可操作的规定。这些政策将为戏曲传承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戏曲艺术正迎来一个繁荣发展的春天。      刘奇葆


    上一篇:江苏戏剧进校园结果很尴尬 选修课仅为个位数
    下一篇:转载:电视剧《西游记》中的戏曲元素

    最近访客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赞 踩 分享一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光裕戏曲社 ( 苏ICP备09082362号   

    GMT+8, 2024-12-21 23:46 , Processed in 0.463930 second(s), 5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