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光裕戏曲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新浪微博连接

一步搞定

搜索
查看: 67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艺术生命在于开掘——我演祝英台的表演进程(傅全香)

[复制链接]

贡献  第881名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24-2-29 13:58
  • 签到天数: 63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逛坛为生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1-8 02:57: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请注册并登陆使用,以体验更好更便捷的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さかなおかゆ 于 2018-1-8 03:15 编辑

    艺术生命在于开掘
    ——我演祝英台的表演进程

    傅全香

    过去,我只知道《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在我国流传很广,但不知道它流传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几乎我国所有的剧种都有这个戏,只不过是戏名不同罢了,譬如川剧叫《柳荫记》,楚剧叫《山伯访友》……


    这个戏为什么会如此广为流传?不仅因为这个故事美丽动人,还很可能是因为它的内容表达了人民大胆地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表现了人民勇敢地与封建社会制度抗争的精神。它的文学形式,是人民喜爱的民歌体,充满了活泼、清新、幽默、机智和热情,富有“生前不能成婚配,死后也要蝶双飞”的顽强执着精神和爱能战胜死的浪漫主义色彩。整个故事,是通过刻画祝英台、梁山伯、祝公远三个不同人物性格发展而生动地体现出来的。


    我九岁在科班学戏的时候就接触了这个戏。那个时候叫《梁祝哀史》,我演过戏中的丫头银心,学过《十八相送》的祝英台。但是,我对这个戏的认识和对祝英台这个人物的理解,有一段很长很长的进程。


    最早在科班时,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有追求幸福和用于抗争的积极一面,但也蒙上了一层宿命论的灰尘。譬如说梁山伯、祝英台是天上金童玉女被贬下凡,他们俩不能成为夫妻乃前世注定。以后,认识它有精华与糟粕交织在一起的弱点,但清除戏中宿命论的灰尘,是直到新中国建立后的戏曲改革才逐渐完成的。我的认识也是随着这个进程而渐进的。


    我正式受命演祝英台,是在1950年“东山越艺社”进京演出时。《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前身《梁祝哀史》,在建国前是雪芬、瑞娟常演的戏。这次定为北上演出剧目之一,并且指定我演祝英台。


    我在接受这个任务之初,是很有顾虑的。原因是:这个戏在雪芬和瑞娟演出时,她们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成为越剧的代表作之一。特别是袁雪芬表演的《哭灵》一场,在观众中颇有好评。万一我把这个戏演坏了,不仅是我个人的成败问题,对越剧也是个巨大的损失。后来在导演南薇和合作者范瑞娟的鼓励下,我才抱着“让我试试看”的心情接受了这个任务。


    南薇的导演方法很好,他既分析人物和剧情,又作表演示范,这对我加强信心很有益。加上,我看过袁雪芬的表演,在唱腔格式的主要方面,我完全承袭雪芬的戏路。在表演的其他方面,则力求我“自己走路”,“走自己的路”。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剧情,最初比较简单,例如戏中《草桥结拜》一场,原来只是表演祝英台女扮男装去杭城读书,随带女扮男装的丫鬟银心,在赴杭途中,路遇也要去杭州读书的少年梁山伯和他的书僮四九。祝英台与梁山伯结为兄弟并结伴而行。其中穿插一些祝英台要掩盖是女性,而梁山伯因受愚弄而产生的一些可笑的细节,这场戏的演出就算结束了,所以只能达到介绍故事情节的作用,很少在刻画人物上下功夫。


    经过许多越剧工作者的努力,如导演南薇、黄沙、许诺,编剧徐进,戏曲音乐家顾振遐、陈令群,演奏家周宝才、胡寿华,舞台美术家幸熙、苏石风,表演艺术家袁雪芬、范瑞娟、张桂凤等,多年的舞台实践不断地对整个戏重新认识,不断地对戏的内涵努力开掘,终于把刻画人物的要求提到了表演艺术创造的日程。我在他们的创造中,收到很多启迪,也开始对祝英台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做了新的探索。



    一、草桥结拜

    祝英台出生在古代封建社会一个较开明的家庭里,她的父亲祝公远能够允许她女扮男装远去杭州读书,这在“男女授受不亲”“女子足不出户”“女子无才便是德”以及“三从四德”等重重枷锁套在女子身上的封建时代中,的确是一种了不起的开明行动。


    祝英台在这样的家庭娇纵中,养成了聪明、伶俐、活泼、奔放、洁白如玉的品质。她热情地追求未来的生活理想,希望女子和男子一样有远出求学的权利,有平等交友的机会,有……


    在家庭的娇纵下,她俏丽、高雅、显露、易悲。然而书香门第的教养,封建社会的影响,对她又有一定的制约。所以形成了她俏不轻佻、雅不孤高、露不狂放、悲不沉沦的独特性格。


    《草桥结拜》这场戏,我把祝英台演成一只刚飞出笼的小鸟一样轻快、欢跃,在桃红柳绿的山水中飞翔。她在满心喜悦中,碰到了一个真正的男性书生。这一切,没有一样不使她感到新奇。但是,心中又不时唤起她注意,要在新奇感中留神,不要使自己的女儿态露出蛛丝马迹。所以我的表演,始终是一放一收,即偶尔流露了女儿态,赶紧弥补和收敛,显示她俏丽、聪明,但又单纯的性格。


    例如梁山伯听说祝英台是去杭城读书的,就很高兴地去拉祝英台的手。祝英台从来没有接触过男性,看见一个书生去拉她的手,不觉下意识地像触电一样把手一缩。这一缩,险些流露出女儿的羞涩;她稍一镇定,旋即若无其事地又把手伸给梁山伯,显得十分潇洒大方,没有引起山伯的怀疑,一颗心才放下来。


    在整个戏中刻画祝英台俏丽、单纯时,我比较多地用了小生的扇子功。


    如上面讲到的例子,我好容易把一缩手之间险些露出女儿态的窘态遮盖过去,不料一波刚平,一波又起,银心脱口而出,竟当着梁山伯的面,喊了我一声“小姐!”,使我大吃一惊,慌了手脚。我慌乱中一收扇赶快看了梁山伯一眼,好像他还没异常的反应,我才镇定下来。趁梁山伯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我随机应变地瞟了银心一眼,带着三份怒嗔地对银心说:“小姐……好端端地在家里,你提她作甚?”接着为了进一步让梁山伯不生疑,又接过银心的话,有意地说银心所说的“小姐”,就是家里的“九妹”,人家如何如何如何夸奖她(其实都是人家夸奖祝英台的话)。说完,打开折扇,从扇子的骨子缝中看梁山伯,见梁山伯很认真地在听自己的话,知道没有为此生疑,这才如释重负地放下心来。由于这种在扇缝中看人的动作和小孩捉迷藏时偷看对方一样天真,所以既能表现祝英台的聪明,又能表现她像孩子般的单纯。


    等到把扇子放下来,听梁山伯满心真诚地唱:“女孩儿读书也该应”时,祝英台得到极大的愉快,她不只是因为没有引起梁山伯生疑而高兴,更重要的是她遇到了一位知音。她从一个男性的口中,听到了“女孩儿读书也该应!”这种愉快,就像“他乡遇故知”一样地“喜从天外来”!


    这样,把祝英台的俏丽、聪明、大胆、热情而又单纯的性格,和梁山伯憨厚、诚恳而又开明的性格,在两相对照中刻画出来,比过去简单地介绍故事情节的表演进了一步。



    二、十八相送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重头戏,还在《十八相送》《劝婚访祝》《楼台会》和《逼嫁》。


    《十八相送》是对人物形象内涵(或内心世界)的开掘,它在表演艺术上是一场难度比较高的戏,其难度甚至超过了《楼台会》和《逼嫁》。我以为要把《十八相送》演好,才有可能把《楼台会》和《逼嫁》演好。


    这场戏的难度有三:


    1.虽然和《草桥结拜》时同样是女扮男装,但是经过三年的攻读,祝英台有了进一步的修养,如何和“草桥”中的祝英台区分开?


    2.和《草桥结拜》时怕流露出女儿态相反,祝英台在《十八相送》中不再怕女儿态流露出来,但迫于封建礼教又不能故意流露出来。


    3.剧本的台词写得很露,甚至有“我与梁兄来拜堂”那样坦然的唱词,但表演却不能有半点挑逗的情绪。也就是说,剧本的台词虽“露”,演员的表演却相反地要“藏”。


    可以这样说,祝英台清白如玉的性格有四大特点:俏不轻佻,雅不孤傲,露不狂放,悲不沉沦的前三个特点,在这场戏中都能得到体现。


    过去,把《十八相送》理解为祝英台的调侃,梁山伯的痴呆,祝英台埋怨梁山伯的愚笨,梁山伯责怪祝英台语无伦次,所谓“一个儿挑逗,一个儿痴呆,一个儿埋怨,一个儿责怪。”现在看来,这样理解是错误的,至少是肤浅的。因为只凭剧本台词的字面去图解人物,不仅是理解方法的简单化,而且会导致对人物的歪曲,很可能把一对有理想、有追求的可爱青年,歪曲为一个轻佻、一个愚蠢的令人生厌的形象。


    多年的舞台实践,从剧本台词的内涵和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索和开掘,使我觉得对祝英台应该作深层的理解。


    经过在杭州三年之久的同窗共读,祝英台对梁山伯有很深的认识。他不仅与祝英台有共同的理解和追求,希望男女有同样读书的平等和自由,而且他勤恳好学,满腹文采,性情温和忠厚,真诚执着。尽管梁山伯家境贫寒,和祝英台的门第悬殊,但是沉厚的门第之墙,阻挡不住祝英台的爱。祝英台超越了封建道德的高山,深深地爱上了梁山伯。所以在父命催她归家时,祝英台大胆地把带在身边的传家之宝“玉扇坠”,交给了她可信赖的师母,请她为自己做媒,亲自许婚给梁山伯,约定日期,要梁山伯以“玉扇坠为凭,师母为媒”,上门联姻。早已看出祝英台心事的善良师母,高兴地作了肯定的承诺,答应等祝英台走后,就把这件喜事告诉梁山伯,嘱咐英台安心归家。


    所以在《十八相送》中,祝英台和梁山伯始终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情。


    祝英台是满心喜悦。因为凭三年同窗的经验,她深知梁山伯也是爱她的。只待师母把许婚的事告诉他,他就会找上门来的。她心中完全自信,自向师母托媒之时起,她和梁山伯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同学变成了未婚夫妻。虽然就要分手,也不过是短短的、淡淡的离愁。一路上,向梁山伯流露感情,“亲许九妹”,是掩盖不住心中的幸福感,爆发出隐藏不了的爱情火花,以及怕梁山伯不相信师母的话,误了佳期,因而多次暗示,以期梁山伯能按期相会。


    梁山伯则是另一种心情。他满腹离恨别愁,唯恐和祝英台后会无期,所以他在为祝英台送行时,一路上有无限依依惜别之情。自从祝英台解释了“耳环痕”的故事,说是父亲怕祝英台夭折,所以给祝英台穿了耳环孔之后,这位至诚君子,就再也没有想过祝英台是女子。至于祝英台眼前已变成了他的未婚妻,在他脑海中更是连影儿也没有,无论祝英台怎样流露爱情也唤不起梁山伯的注意。


    因此,我演的祝英台在《十八相送》中出场,是轻捷快步,落落大方。梁山伯是沉重缓步,满腹心事。虽然两个人都没有说话,但是祝英台的心中是很甜的。也可以说,《十八相送》是祝英台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所以,祝英台的基调是活跃的,欢快的。她想控制自己的感情,但感情像关不住的春光,压不住的火花,刚刚控制住,过一会儿又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了。但这种流露是自然的流露,绝不是有意的挑逗。


    如在路上看到“鸳鸯戏水”时,祝英台下意识地脱口而唱:“梁兄愿不愿配鸳鸯?”当梁山伯对她这句话感到惊讶,“啊?”了一声时,祝英台立刻感到自己失言,赶紧和梁山伯打趣,把这句话掩饰过去。


    在看到路上的牛时,祝英台含笑唱:“可叹你梁兄笨如牛!”这句话,没有半点埋怨的意思,而是充满了对梁山伯的爱。心里的潜台词是:我这位未婚夫,真是朴实得可爱,像牛一样憨态可掬。但说完了这句话,又怕梁山伯误解而生气,赶紧打开扇子,从扇缝中看梁山伯的反应。在和丁赛君合演时,这一节戏她创造了一个动作,开始听祝英台唱“笨如牛”时,梁山伯还没有反应过来,毫不介意地走上一步,看着牛出神,并点点头,好像是说:是啊,这牛怎会理解人意呢?她这一创造,刺激了我,我也加了一个动作:祝英台亲切地看着梁山伯,心里笑:“你自己老实得可笑,还笑牛哩!”等到梁山伯反应过来,问祝英台,为什么把愚兄比作牛时,祝英台从扇缝中看出梁山伯似乎真有点生气,就赶紧向梁山伯赔罪,但心里却感到无限甜蜜。


    一路上,触景生情,祝英台的感情波浪,一层一层向前推进,一直到走到观音堂,把感情推向了高潮。


    梁山伯越是憨厚,祝英台越是觉得他可爱。到了观音堂,竟心花怒放,像一团火似的,拉着梁山伯唱:“来来来,我与梁兄来拜堂!”这是一个大动作,因为这里祝英台不仅失言,而且失态,完全掩饰不住对梁山伯的热烈的爱。当她警觉到这个动作太危险,就赶紧用又一个大动作把这个动作淹没掉。


    接下来,就是英台“亲许九妹”来结束这一场长达十八里的“相送”。当梁山伯唱道“恭喜贤弟一路平安把家回”时,祝英台马上潇洒地还礼,向梁山伯一躬到地,然后慢慢地抬起头来,对梁山伯微微一笑,唱:“梁兄花轿早来抬!”


    唱到“抬”字,顺腔时,实际上我唱了一个“过门”:




    上一篇:《牡丹亭·道觋》用《千字文》句
    下一篇:于连泉花旦表演艺术:《拾玉镯》

    最近访客查看更多↓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赞 踩 分享一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光裕戏曲社 ( 苏ICP备09082362号   

    GMT+8, 2024-12-22 00:25 , Processed in 0.479491 second(s), 5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