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光裕戏曲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新浪微博连接

一步搞定

搜索
查看: 47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旧论坛帖][转帖]《中国教育报》——谈戏曲普及 作者:赵天为(风清朗)

[复制链接]

贡献  第881名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0-30 21:09: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请注册并登陆使用,以体验更好更便捷的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曲径通幽探春色

——谈戏曲普及
南京大学 赵天为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无论从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表现上,都是陶冶人情操的艺术表现形式。学生如果接受了戏曲艺术的熏陶,既可以培养爱国主义、尊老爱幼、刚正不阿等高尚的道德品质,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又可以增强传统文化、审美情趣的修养,形成深厚的文化内涵。国家提倡振兴京剧、振兴戏曲,一方面是培养专门的戏曲人才,靠他们将戏曲艺术代代传承,发扬光大;另一方面则是培养赏戏知音的戏曲爱好者,让戏曲真正被理解、被欣赏。对于教育工作者,第二方面的任务当然是更重要的。然而戏曲艺术博大精深,所表现的内容和形式又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怎样引导学生去欣赏戏曲呢?

  展示精品让学生爱戏

  人们对于自己觉得“好”的东西,才会去喜欢。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维康谈起小时候愿意学戏的原因,就是“觉得旦角头上的花很好看”。没有别的理由,却恰恰是最真实的反映。漂亮的“花”(即头面)可以吸引人,那么五彩缤纷的服饰、婉转悠扬的唱腔、热闹火爆的武打等等,都有引人之处。如《花田错》、《卖水》、《春香闹学》等戏中小花旦的活泼可爱;《天女散花》、《贵妃醉酒》、《洛神》等戏中载歌载舞的古韵梅风;《借东风》中马(连良)派唱腔的潇洒飘逸;《徐策跑城》中麒(麟童)派唱做的刚劲激昂;《闹天宫》、《水斗》等戏中翻打跌扑、激烈热闹的武打场面;《徐九经升官记》中丑角幽默诙谐、妙趣横生的表演;还有京剧电影《野猪林》中李少春与袁世海两位先生对林冲、鲁智深生净双绝的演绎,以及中国京剧艺术节唯一获金奖的大戏《曹操与杨修》中两位才子深刻的心灵交锋与性格碰撞……相信都是能引起学生兴趣的亮点所在。我们应善于挑选,把最好的东西首先呈现给学生。

  记得我读本科的时候,音乐鉴赏课欣赏过“中国乐器大观”,其中的演员用京胡演奏了一段不知名的曲牌,实在是不怎么好听,同学们听完“嘘”声一片。后来我在班里做了一次京剧知识讲座,一开头就播放了燕守平先生演奏的两段京胡交响乐——《夜深沉》和《梅花》,音乐刚落,同学们拍案叫好。可见选择材料对于激发兴趣的重要性。当然挑选精品,应考虑学生的心理,一上来就让学生欣赏梅尚程荀的唱腔,学生未必觉得好听;一开始就让学生观看《生死恨》这样青衣素妆打扮的戏,学生也未必觉得好看。曾有学生与我谈起过,看两个半小时的新编京剧《大唐贵妃》,他们大为赞赏,甚至感动得热泪盈眶;而看四十分钟的《三堂会审》,他们却提不起精神,昏昏欲睡。原因很简单:他们还不懂得怎样去欣赏。因此,若是听,倒不如让他们先去听听录音配器效果好的现代名家,如李维康、李胜素、于魁智、孟广禄、张火丁;若看,不如先看看视觉效果好、又简单易懂的《闹天宫》、《花田错》、《三岔口》、《拾玉镯》……兴趣激发起来了再步步深入,为时不晚。

  循序渐进让学生懂戏

  据我了解,许多学生不喜欢看戏,主要是因为不懂,要让学生“懂”,就必须首先从学生所熟悉的、可以接受的地方生发,才能达到目的。

  题材内容方面,戏曲与语文课本的联姻是首选的好方式。初中语文课本选了京剧之《打渔杀家》,高中语文课本选了元杂剧之《窦娥冤》第三折、《西厢记》“长亭送别”,明清传奇之《牡丹亭·闺塾》、《桃花扇·余韵》,都是脍炙人口的片段。而京剧《打渔杀家》、昆曲《窦娥冤》、《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仍活跃在舞台上,直接赋予语文课文以活的舞台形式,是每一个学生渴望见到的。语文课本中其他文学形式的戏曲改编也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如根据鲁迅的小说《祝福》、《孔乙己》改编的越剧《祥林嫂》、《孔乙己》,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京剧《将相和》,根据汉乐府长诗《孔雀东南飞》改编的京剧《刘兰芝》,以及根据北朝民歌《木兰诗》改编的豫剧《花木兰》等。进一步还可以扩大到学生熟悉的文学名著与历史人物。比如学习了《林黛玉进贾府》可以相应观看越剧《红楼梦》,学习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可以相应观看京剧《野猪林》等。这既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课文的深入理解,又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对戏曲的兴趣,一举多得。在大学讲授建安文学时,我曾不止一次给学生看过京剧《曹操与杨修》,每次总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饶有兴味地将两个半小时的戏坚持看完,可见学生“懂”就有兴趣。

  表现形式方面。学生对于戏曲的做与打都没有什么问题,较有难度的“唱”也因有字幕而得以解决,关键是韵白的问题。记得我读大学时老师安排观看昆曲录像《牡丹亭》,大家开始都很高兴,谁知道韵白没有字幕,不知说些什么,大家失了兴趣,想溜走老师又堵在门口,结果大家味同嚼蜡,根本无心再欣赏什么戏曲美感。相反,没有韵白阻碍的一些丑角戏、花旦戏如《徐九经升官记》、《卖水》等,即使不懂戏的人也爱看,反而领略了戏曲之美。这一点很值得注意。在选择材料时,先选好看、好懂、重表演的戏,如《挡马》、《三岔口》、《拾玉镯》等,逐步再过渡到有韵白的戏、唱工戏,如《二进宫》、《武家坡》、《三堂会审》等,切记唱念都要有字幕。唱工戏的选择应慎重,交待清楚人物背景和心理是很必要的。鲁迅先生《社戏》中对戏台上小旦、老旦及武戏的几句评论,正是学生们真实的心理反映。

  时间篇幅方面。先挑短小精悍的折子戏,再过渡到整台的大戏甚至连台本戏。对在校学生而言,快节奏的生活、学习很难使他们一下子静下心来欣赏两三个小时甚至更长的剧目,时间上也不允许,因此长度在一小时以内的短剧和折子戏是最好的选择。记得江苏省昆剧院“戏曲进校园”活动带给大学生的就是《牡丹亭·游园》、《玉簪记·琴挑》、《义侠记·游街》及《活捉》、《下山》等折子,每次都在学生意犹未尽时落幕,效果非常好。再者流传下来的著名折子戏,虽是片段,却都包涵了表演或内容上的精华,值得反复欣赏和玩味,进而也可借此激发起学生观看全剧的欲望,为深一步的欣赏铺垫了道路。但欣赏折子戏之前应注意对全剧背景、内容的介绍,否则学生进入不了剧情,就会兴趣大减的。

  亲身实践让学生演戏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亲身实践,学生是非常愿意接受的,可是戏曲考究的唱念做打、手眼身步法可不是一朝—夕学得来的,太繁难了就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笔者的经验是运用多种手段由浅入深。

  笔者曾在中学搞过一次题为“京腔京韵自多情”的主题班会,以戏歌、绘画和“音配像”的方式进行。先让学生自己编排所熟悉的《说唱脸谱》的歌舞,绘制各种脸谱,比如歌中唱到的蓝脸的窦尔墩、黑脸的张飞、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等,以初步了解京剧美学的某些特征。再发动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生旦净丑各行当的面具,模仿京剧中的部分动作造型,对京剧的表演形式有进一步的认识。然后将融汇了各行当的京剧《四郎探母》录音剪接压缩为十几分钟的短剧,教给学生用戏曲的身段来表演。其中生行的杨延辉、杨宗保,旦行的铁鏡公主、萧太后、佘太君,丑行的二位国舅等人物,学生可以凭兴趣选择扮演。最后挑选表演较好的同学来给这出短剧“配像”,演给同学们观看。降低了难度,使得学生更愿意去尝试,因而取得良好的效果。许多学生由此接触了京剧,并对它产生了兴趣。另一方面,耳濡目染,学生对戏曲的旋律、表演熟悉了,真正学起唱腔、身段来,也就容易多了。

  演唱的实践也需要一个由易入难,由快到慢的过程。流水板的“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儿来至在大街口”、“驸马爷进前看端详”等等永远是学生最感兴趣也最先学会的唱段,因为它们与学生所熟悉的快节奏音乐相吻合。所以以这样的板式导入实践可以收到好的效果,此后再过渡到原板、慢板等,学生可以逐步接受。唱段的选择当然以名段为宜,如京剧的“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霸王别姬》)、“我正在城楼观山景”(《空城计》)、“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铡美案》),越剧的“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红楼梦》)、“家中有个小九妹”(《梁山伯与祝英台》),黄梅戏的“夫妻双双把家还”(《天仙配》)、“谁料皇榜中状元”(《女驸马》),豫剧的“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花木兰》)等等,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学生也一定容易接受,乐于学唱。让学生始终对戏曲保持浓厚的兴趣是非常必要的。

  理论提升让学生赏戏

  一上来就给学生介绍戏曲的渊源历史、思想价值、美学特征,未必能讨得学生的好,因为听别人讲述从未接触过的抽象事物,谁都会感到枯燥乏味。而经过了感性认识的积淀,再进行戏曲理论的总结、归纳、提升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育工作者最忌的是空洞的说教,而戏曲恰恰提供了寓教于乐的极好方式。如京剧《将相和》称赞了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蔺相如,他“宁肯让廉颇,不愿亡赵国”,终使将相和睦,维护了国家的强盛;《赤桑镇》赞扬了刚正不阿的包拯,他大义灭亲,处决了贪赃枉法的侄儿包勉,因为他懂得:“未正人先正己人己一样,对己宽责人严怎算得国家栋梁?”《满江红》、《杨门女将》歌颂了岳飞、杨家将的精忠报国、奋勇杀敌;《钓金龟》提醒人们要赡养父母,严厉谴责不孝的子孙;《锁麟囊》引导人们与人为善、助人为乐;《三娘教子》教育人们要好好读书、奋发自强;《四进士》则告诫人们立身需正,不可徇私舞弊,否则害人害己……这么多有意义的题材会在学生欣赏戏曲时发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在轻松愉快的形式中,使学生的人格得到陶冶和升华。

  对戏曲艺术特征的总结提升也是如此。看过了《武家坡》、《盗御马》、《时迁偷鸡》,学生自然知道什么是生旦净丑;听过了《贵妃醉酒》、《汉明妃》、《锁麟囊》、《红娘》,学生自然可以区分梅尚程荀;欣赏了《拾玉镯》、《三岔口》、《秋江》,学生自然会明白戏曲的程式性、写意性、虚拟性……到此时再向学生介绍戏曲的行当、流派,舞台美术、美学特征,介绍戏曲历史、戏曲文学、戏曲作家……学生就会听得津津有味,因为对他们来说,这些都已不再是空中楼阁。他们不会再嫌弃《生死恨》中韩玉娘那褴褛的衣衫,因为那是人物悲苦处境的真实写照;他们也不会再厌烦《野猪林》中林冲的那一大段“大雪飘,扑人面”的反二黄唱腔,因为那是人物满腔怨愤的真情告白。相信那时,用不着老师督促,同学们就会自发地一起观戏、赏戏、评戏,因为他们已经进入了戏曲艺术的园林,要好好欣赏这满园春色了。

  由爱戏到懂戏到演戏再到赏戏,是引导学生步人戏曲殿堂的四个层次,而第四层次的“赏”又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戏曲的热爱,从而成为戏迷、票友甚至戏曲专家。有了广大观众的理解和支持,还怕戏曲没有光明的前途吗?(作者为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


上一篇:[旧论坛帖][转帖]京剧流派与绘画风格 作者:刘海粟(风清朗)
下一篇:[旧论坛帖][转帖]掌故趣闻(风清朗)

最近访客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赞 踩 分享一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光裕戏曲社 ( 苏ICP备09082362号   

GMT+8, 2024-12-22 10:45 , Processed in 0.735886 second(s), 4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