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光裕戏曲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新浪微博连接

一步搞定

搜索
查看: 44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旧论坛帖][转帖]孙毓敏:“大制作”是戏曲的灾难(风清朗)

[复制链接]

贡献  第878名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0-29 15:11: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请注册并登陆使用,以体验更好更便捷的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京剧名家孙毓敏昨在艺术研讨会上大声疾呼——

“大制作”是戏曲的灾难

    “现在戏曲院团,大多都敢为天下先,排戏必‘大’。眼下哪家剧团排新戏,不投入个几百万?这样下去,只能使戏曲发展的道路越走越窄。戏曲大制作风行,便是戏曲的灾难!”在昨天举行的“白玉兰戏剧奖”获奖演员表演艺术研讨会上,刚获第15届“白玉兰戏剧主角奖”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对目前戏曲的现状不无忧虑:“全国这么多剧种都有各自的拿手好戏,其他剧种为什么不能拿来移植改编呢?”

    “一桌两椅”也能得奖

    这次“白玉兰戏剧奖”评奖,孙毓敏参评的剧目是京剧《陈三两》,就是一出从河北梆子移植的剧目。舞台上,是干干净净的一桌两椅,也没像很多新戏那样练“团体操”,让几十名龙套塞满舞台。排出这折戏,总共只花了几万元。但就是通过唱、做、念、打这些京剧本体的手段,很好地展现了京剧荀派艺术和孙毓敏个人的艺术魅力。

    移植改编更易成功

    孙毓敏说,很多剧目得以成为深受观众喜爱的经典作品,也都是通过移植或对传统戏进行改编整理,才提高了它的艺术价值的。如昆曲《十五贯》,莆仙戏《团圆之后》、《春草闯堂》,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京剧《白蛇传》、《杨门女将》,黄梅戏《天仙配》等,都是在传统戏基础上进行整理改编才得以成为传唱至今的作品。她认为,对一些基础好、具有再创作潜力的剧目进行加工修改,就如同踩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攀登,远比新垒炉灶、排台新戏更有成功的可能。对戏曲而言,继承和加工传统剧目,也远比花大钱创排新戏更具迫切性。
    把一个剧种的剧目拿到另一个剧种去演出,中国戏曲历来就有剧种之间进行移植的传统。著名剧作家魏明伦也极力倡导戏曲移植:“移植不仅成本低,而且最符合戏曲流传规律。不同剧种之间反复移植,新戏在一代代艺术家和观众之间打磨,逐步变成老戏,最后才能出几部经典。”

    有些评奖作了误导

    但现在,剧团大多是一团一个戏,谁也不染指别家的好戏。一些戏曲界人士透露,这跟戏曲评奖的导向有关。目前很多地方性或全国性戏曲比赛,都有这样一种潜规则:只有剧团自己创排的新戏才可能得大奖。于是,越是在全国得大奖的剧目,越惹人关注,就越是无人移植。正是出于对这一现实的担忧,刚刚结束的中国京剧节,第一次设立了“优秀保留剧目创新奖”,仅有的两台参加此项比赛的剧目《楚宫恨》和《乌龙院》双双获奖。

    依靠演员点染环境

    孙毓敏毫不客气地说:“如果新戏都是大制作,那便是戏曲的灾难。”她认为,中国戏曲是写意为主,舞台上依靠演员的表演来点染环境,以表现戏曲空灵之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叶少兰就此也曾对记者讲过一个生动的例子:有人问武生泰斗盖叫天,为什么他演戏时不搞布景?盖叫天说:“景全在我身上。”叶少兰解释道,通过盖叫天的虚拟表演,人们就能“看到”山、水、风雪;通过他的眼神,人们看到了风有多大、浪有多高!而这些,如果都用实景表现,则韵味全无,戏曲相比电影等艺术品种的独特魅力也就没有了。(记者 张裕,实习生 刘小军)

(摘自 《文汇报》)


上一篇:[旧论坛帖]她为何不嫁梅兰芳(s110)
下一篇:[旧论坛帖]菊苑飘香——怀仁堂2005年新年京剧晚会节目单(风清朗)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赞 踩 分享一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光裕戏曲社 ( 苏ICP备09082362号   

GMT+8, 2024-9-25 03:02 , Processed in 1.655756 second(s), 5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