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光裕戏曲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新浪微博连接

一步搞定

搜索
查看: 839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比京剧锡剧扬剧的《清风亭》(旧帖重编)

[复制链接]

贡献  第873名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6-3 09:22
  • 签到天数: 184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人坛合一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2-14 13:03: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请注册并登陆使用,以体验更好更便捷的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跟京剧《清风亭》对比,能看的出锡剧在很多地方借鉴或者原封不动借用了京剧的身段、念白和表演,但是两者还是区别很大的。而扬剧跟京剧的大致故事脉络都差不多。

    京剧的情节里,姓薛的家在汉中,他去边关做官,大夫人嫉妒二夫人生下孩子,就叫人把孩子扔了,二夫人留下了血书和金钗在襁褓中,孩子被卖草鞋、磨豆腐的张元秀夫妇在桥边捡到,养大成人。薛自己十三年未回家也未通书信,不知道家中情况,十三年后被调回京城,然后写信喊家中的二夫人去京城,书信被大夫人截胡要害二夫人,家院报信后二夫人赶紧逃难去京城,路中遇到张元秀打张继保,二夫人帮他们调解后发现这孩子是自己的,然后带走了。京剧主要是围绕张元秀夫妇的经历展开,非张元秀夫妇的情节都是通过定场诗、念白、出场的几句摇板来交代故事背景,不占多少篇幅。

    锡剧里强化了小生的戏份和心理转变,也强化了原本京剧中薛家的家事。薛大夫人的父亲是朝中大官,薛要仰仗岳父,故而重视大夫人,但是夫妻三人没有分别,都住在一起,二夫人过的也还不错,最起码锦衣绸缎的,不像京剧里是处于被迫害去磨豆腐的境地。这就产生了一个很奇怪的地方,我觉得不合理的地方。二夫人去寻子,以自己的身家,还带着家院一起,并不是京剧中那种逃难的状态,她为什么不给孩子的养父留下一点银子,或者带他们一起走呢?虽然剧本在之后有说明,说她几年后曾经拖人去给张元秀送过银子,可惜他们不在,讨饭去了。但依旧是觉得这样的设计不近人情啊。京剧里孩子跟着母亲走,只是因为知道这是生母,锡剧里多个一个因素,孩子知道生父是大官,家里有权有钱,所以孩子说要去做官的父亲身边,虽说可以理解为童言无忌,人往高处走,但是从这个改变开始就是剧本的虐心之路了。孩子回生母身边后,又很快被大夫人夺去了,想要占有这个儿子,当成自己的儿子,用丈夫和父亲的资源去培养他,然后母凭子贵,所以一直教育孩子,暗示孩子“我才是你母亲,你只有一个母亲,因为我能给你荣华富贵”。儿子在享受了远超之前穷日子的荣华富贵之后,继续在这样扭曲的教育中堕落了,喊生母为“姨娘”,但是第二个很奇怪的地方是,既然如此,何必当初要扔了孩子,直接抱过来从小培养,树立扭曲的三观,不是更有利于她对孩子的掌控么?何必这样害他不死,然后在拿来培养,光用荣华富贵诱惑,不怕孩子忍辱负重以后报复么?紧接着第三个奇怪的地方来了,张继保对生母很生分,但是居然还会想念张元秀夫妇,还对大夫人提过要接二人来家里。似乎编剧希望给张继保更丰满的人性,有善有恶,一步步挣扎、思想斗争,再受外界影响,然后彻底堕落,让观众更虐心。

    扬剧的情节走势基本跟京剧一样,只是在骨架上多了一些细节的肉。京剧中张元秀夫妇二人去观灯的情节也是一个过场戏,但是扬剧中强化了,变成民间戏曲中喜闻乐见的观灯、唱灯的桥段,观灯中一句老伴提醒张元秀注意安全的“背后无靠”,引出了老人家对子嗣的忧愁。京剧中张元秀和儿子吵架只是因为孩子去质问关于是否亲生的问题,孩童之间的矛盾被作为背景放在张继保出场几句散板的隐含了。扬剧中放大了,弄出了一个坏女人,一个坏孩子和两个帮凶,不过张元秀为了给儿子过冬添置一件新棉袄被迫接受侮辱跪地学狗叫那段看得实在是虐心。张元秀“喜”得棉袄之后宽慰老伴的笑声,从正常,到放肆,到凄咽,到无声,处理的很好,几秒钟的笑就把人物丰满了,这一场挺出彩的。京剧里生母教育儿子不要忘记张氏夫妇养育之恩只是一个过场,扬剧里也强化了,这一场处理的也不错,让观众更加的鄙视张继保,生母一段教训儿子的唱,让观众看得群情激奋,连连鼓掌。

    锡剧里张元秀,给人一张找到潜力股,下注投资了,却被人抢走的感觉,总是在唱念时时不时的喊出“我辛辛苦苦养大的啊,这下我以后怎么办啊,谁养我啊”之类的话。京剧里虽然也有养儿防老的意思在内,但是很隐晦,更多的还是那种亲情、那种不舍的感觉,捡到儿子是这样,送别儿子是这样,思念儿子是这样,再见到儿子也是这样。锡剧中和儿子分别那场,张元秀的哭天喊地,很震撼,但却不如京剧里那看似儿戏的“喊儿子”的游戏,那种方式,看似自信,却是他最后的挣扎,对奇迹的期待。

    京剧里的张继保,是个彻头彻尾的坏人,家庭教育没有问题,生母一直在嘱咐他要善待养父养母,不要忘恩负义,中状元回乡祭祖前还是这样叮嘱,他说自己只有生父生母,这话说了之后还被母亲骂了。这个京剧的张继保,完全是因为不想跟穷人扯上关系,嫌贫爱富,最后清风亭那场戏,从头到尾都是绝情的样子,不会作就不会死。锡剧的张继保呢,更多的反应出家庭教育的问题,复杂的家庭环境,荣华富贵的利诱,最后那场,也表露过悔意和动摇。这一点上,要比京剧的形象更丰满,不过京剧这个戏本身是老生为主的,不是群戏。扬剧跟京剧一样,大娘早死,没有人黑化张继保,他的不孝是自身原因,是自己为了前途和脸面故意为之。

    扬剧少了盼子一场,而且对儿子走后张元秀夫妇的交代不多,临走前张元秀没接受孩子生母给的钱,后来孩子生母又去找过张元秀没找到。这样的交代似乎有点不大合情理,不是水到渠成的,感觉有点生硬去补漏洞,给观众一个说法的感觉。

    锡剧和扬剧各有各的虐心,锡剧的虐心更外在,哭天喊地,扬剧的虐心在于情节设置,京剧的虐心在于表演。说到表演,除了演员的个人功力、身段唱和腔设计之外,乐队也是相当重要的。锣鼓的设计在戏曲中一直起到衬托、渲染人物情绪、烘托故事情节的作用。现在的新戏或者老戏新编,都喜欢用合声伴唱或者背景音乐来烘托气氛。别的不谈,单说扬剧清风亭的其中几个地方,我就觉得不合适。传统老戏中,通过锣鼓家伙“哒哒哒”的一下脆脆的键子声,配合演员的表演,那才够劲道,观众的心也随着“哒哒哒哒哒哒”的声音一点点被带动绷紧,最后大锣“仓”一声彻底让演员释放,也让观众一激灵。或者是在喧闹的锣鼓中突然进入到无声状态,乐队无声,演员也无声,观众的注意力完全沉静下来集中到演员的表演上,眼神、表情、手势,能把观众整个都带动起来。扬剧清风亭里,键子声刚起两下,就突然变成背景音乐或者人声合唱了,我特别不能适应,情绪刚要被调动起来就散掉了,有种被舞台调戏了的感觉,太冷场了,太让人出戏。

    京剧里张元秀夫妇死去之后,乡亲们上来还有一堆对话,有点睛的感觉,不要那忘恩负义的二百文买棺木,而是穷人们自己凑钱。这一段看似简单、平实,实实的震撼啊。

    相比三个剧种,京剧的精华只是在生母认子、张氏夫妇盼子、以及最后的清风亭一场,都是以张元秀为主。这三场京剧的表演、尤其是麒派艺术给人的艺术感染力,我个人觉得无能出其右,扬剧和锡剧更多的是丰富了故事性,在情节上、故事脉络走向上,都有不同的偏重和强化。撇开京剧不谈,单说这三场,我感觉锡剧比扬剧处理的好,其他场次,扬剧比锡剧处理的好,当然只是我个人的感观。最后一场,京剧通过表演和眼神带动气氛,锡剧通过哭天喊地带动气氛,扬剧似乎一切都太突然了,比较干。缺少认儿子前期盼和喜悦,那么也就没有了认儿子不成的反差对比。认儿子不成的过程也显得比较干,比较简单,没有细,也没有戏。老伴的死,张元秀的死,张继保的死如果张元秀死的时候能做一个僵尸倒地就好了,那样更干脆,撞头几次,没死,还指着张继保,边捋髯口边拍腰比划了半天,再伴着音乐软倒在地,本以为死了,结果又爬起来向之前死去的老伴匍匐前进,怎么都觉得有点狗血,怎么都觉得不够劲道。

    京剧的更多一种老戏的姿态,相比而言,情节没有锡剧那么复杂、起伏,剧本也没有那些很火辣很刺人的词,表演上也没那么打鸡血,更多的是一种小市民的嬉笑怒骂,一种看似平淡却需要演员表演来凝练的厚重,那是平静火山下翻滚的岩浆。张元秀夫妇二人,从头到尾都会呈现一种互开玩笑的状态,调侃之中,却是笑中见泪。对孩子生母的行为里,那些贫嘴、占便宜、刁难,也是人物身份的本来面目。似乎京剧的传统剧目都不会一味的悲剧、沉重、血淋刺心,饱含着传统劳动人民苦中作乐的乐观和看淡世情的无奈。但是,一旦忍无可忍爆发出来,依旧是张元秀夫妇那样悲壮的死去。剧本不打鸡血,表演也不打鸡血,却让观众看的打鸡血,不得不佩服前辈大师们的创作功力。

    比较剧本之后,发现传统戏的本子,编剧只是在说故事,而且一定是好看的,有剧场效果的故事,并不是刻意要出新意、立深意,也没有刻意写一些高大上的戏词,但是整体的效果,比现在新编的高大上的、呼喊震撼的本子要耐人琢磨,琢磨出来的东西,不是编剧刻意写在本子的了,不是教条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而是不同的人,看不同的次数,看不同的地方,会琢磨出不同的东西。

    在这一点上,传统戏曲,跟传统相声、话剧,甚至是刚刚兴起时的小品一样,善于以小见大,善于不温不火的说故事,于无声处听惊雷。而现在的这些艺术形式,更多的是比打鸡血,嗓门大,激情,把深意直接写在台词里让演员喊出来,更像是一种口号,宣传的痕迹太重了,逼着大家去感动、震撼、流泪。

    还有就是,不管什么样的本子,都需要好演员二度创作,赋予它灵魂,虽说剧本是一剧之本,但是在传统戏里,或者说在大师辈出的年代里,剧本是要让位给演员的,平淡无奇的一句话,好演员都能让人看出一身寒意,甚至不用说话,一个眼神就够了。

    另外我想说,戏曲的魅力在民间啊,一出能演到观众心底的好戏,能让观众看得群情激奋。最简单的基本道德伦理,是最能引发民意、民风的共鸣,这种朴素的感情是最感人的,再多的高大上的说教也比不了。观众看到张继保被雷劈死,掌声雷动,所以说,看戏一定要进剧场,看录像哪能感受到这些啊。过去在部队演出演《白毛女》,能让台下一个战士看的愤怒,然后掏出枪差点就毙了台上的黄世仁,这是最淳朴的感情啊,当然,绝对是离不开演员对人物的塑造。毛泽东看京剧《白蛇传》看到流泪,看到白蛇被镇压在雷峰塔下时激动的说“不造反行吗?不革命行吗?”最后上台与演员握手,用两只手跟小青握手,用一只手跟白蛇和许仙握手,完全无视了法海,看了法海一眼扭头就走。

    最后推荐大家去看看京剧版本,尤其是那几段张元秀夫妇的独白和表演,看生母认子、张氏夫妇盼子、最后的清风亭那三场。推荐看京剧麒派的版本,看周信芳大师音配像的全剧版本,或者周少麟先生的几个片段。


    PS:扬剧中张继保去上学的一段扬剧版“小二郎”的调子挺有趣的~


    上一篇:在微博上看到一出老戏被重新搬上舞台,我有一些疑问
    下一篇:浅谈晋剧与扬剧《清风亭》

    最近访客查看更多↓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赞 踩 分享一下

    贡献  第873名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11-4 14:23
  • 签到天数: 31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以坛为家

    2
    发表于 2014-12-14 15:25:55 | 只看该作者
    哇~~好长的剧评~

    贡献  第873名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9-11-18 21:04
  • 签到天数: 189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人坛合一

    3
    发表于 2014-12-14 17:26:19 | 只看该作者
    三出戏都没看过现场,杯具……

    背景音乐或者人声合唱这都是跟谁学的啊。。。已经毁掉多少高潮了。。。。。

    好的吧貌似有文献表明是跟越剧学的。。。。不知道是否可靠。。。。古代合唱帮腔什么的似乎应该不少,现在弋阳腔之类也是如此,昆剧也可见,但大多只是展示歌舞悦人耳目;川剧的帮腔倒是有时比较贴近现在烘托气氛的意义,但那是锤炼多少年的剧种精华,每每为神来之笔;至于现在开场唱四句下场唱四句喜怒哀乐都得唱个四句说不定还真是跟那谁学的。

    人声伴唱印象中最突出的一例是莫愁女里的月昏昏风惨惨,真是撕心裂肺催人泪下;其他那些文革前排的经典剧目(因为在剧种对比的时间尺度上说传统戏不合适)用的也还妥帖。后来渐渐用滥了,也被仿滥了。一听到交响、伴唱、合唱迅速出戏,已经不是一回两回了,尤其是放——录——音——往往音——质——还——差!

    时人不识金声玉振么,祢衡就没有在相府拉大提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光裕戏曲社 ( 苏ICP备09082362号   

    GMT+8, 2024-6-20 16:40 , Processed in 0.436093 second(s), 6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