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光裕戏曲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新浪微博连接

一步搞定

搜索
光裕戏曲社 门户 查看主题

粵劇常用辭彙

发布者: さかなおかゆ | 发布时间: 2018-1-8 01:34| 查看数: 8922| 评论数: 3|帖子模式

请注册并登陆使用,以体验更好更便捷的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さかなおかゆ 于 2018-1-8 01:41 编辑

一板一叮
是拍子組合的方式,亦有稱「一叮一板」。在整個唱腔及鑼鼓體系內,「板」較「叮」重要,因板是控制速度,並且唱腔收結最後的一個字一定是在板的位置。叮又稱「眼」,是控制板與板之間過渡的拍子。用以表示節奏及拍子的符號叫「叮板」。一板一叮相若於西方音樂的兩拍子,第一拍為板,第二拍為叮,即板叮相隔循環的組合。板腔體的叮板是有嚴格規定,相對地小曲的叮板則較寬鬆,故此相同的小曲有時分別以一板三叮及一板一叮處理。

 

一板三叮
是拍子組合的方式,亦有稱「三叮一板」。在整個唱腔及鑼鼓體系內,「板」較「叮」重要,因板是控制速度,並且唱腔收結最後的一個字一定是在板的位置。叮又稱「眼」,是控制板與板之間過渡的拍子。用以表示節奏及拍子的符號叫「叮板」。一板三叮相近於西方音樂的四拍子,第一拍為板,第二拍為「頭叮」,第三拍為「中叮」,第四拍為「尾叮」。即「板叮叮叮」循環的組合。

此外,通常唱腔以一板三叮為一頓。板腔體的叮板是有嚴格規定,相對地小曲的叮板則較寬鬆,故此相同的小曲有時分別以一板三叮及一板一叮處理。

 

一槌/一錘/一才
鑼鼓點名稱,是指在該鑼鼓點中,敲鑼一下;現在有些一槌的打法並不只是敲鑼一下,是加了花式的打法。各種一槌鑼鼓點的使用情況如下:

1. 「查得撐」:用於劃分及承接板腔的上、下句,如用於首板和滾花,亦用於收掘。

2. 唱口一槌:多用作二黃慢板、小曲的引子,以下是最原始的一槌打法:
—————————————————————————————

ˋ                       ㄨ                         ˋ                       ˋ └
局 的           局 查                  查 得              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下是花式一槌的打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ˋ                       ㄨ                         ˋ                       ˋ └
局 的           局 撐                  查 得               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齊槌:是為突出某一個「介口」(說白、唱腔或動作)中的某一個字、一組字或一剎那,令觀眾特別注意。

4. 重一槌:是用於襯托演員的特別動作或反應。

基於歷史的發展及時代久遠的關係,鑼鼓的叮板與唱腔的叮板之間的銜接,常引起爭論,這問題仍有待研究。

 

乙反
粵劇音樂調式,屬正線體系的一種,伴奏樂器以合尺調絃(合為 G ,尺為 D )。若 C= 上,乙反調式的音階是:合乙上尺反六。這種調式又稱「苦喉」,適宜表達悲涼的情緒。

 

乙反二黃
用乙反線(即乙反調式)唱奏的「二黃慢板」。

 

七字清
即「七字句中板」。顧名思義,每句七字,但亦偶帶有「襯字」(即仔字)。現時統稱的七字清,通常是唱中速或較「爽速」(介乎中速與快速之間)。

 

七星步
各行當均使用的一種基本步法。據說由於這步法是按北斗七星的排列而行七步,故此得名。但實際演出時,演員可因應舞台的大小而增加步數,然而一般是單數步。

 

二步針
在神功戲的演出,戲班的六位台柱只演夜戲及正誕的日戲;而在非正誕演出日戲的六個主要演員,統稱為二步針。二步針是屬二或三線的演員。因六柱制,二幫花旦歸入六柱,所以三幫花旦才稱二步針。二步針由第三生、三幫花旦、第四生、四幫花旦、第二丑及第二武生組成。

 

二黃
中國戲曲傳統聲腔之一。關於二黃的來源有兩種說法。說法一指最早期的二黃是源自湖北省黃坡及黃岡兩地的聲腔,後來被徽調吸納,故稱二黃。早期粵劇文獻也有寫作「二簧」及「二王」。另一說則認為二黃是「宜黃腔」,宜黃在江西省弋陽之南。對此兩說,至今仍沒有定論。二黃曲調較委婉,經漢劇傳入粵劇戲班。二黃系統的板式有首板、倒板(套用自京劇)、慢板、四平(即一般誤稱的西皮)、流水板、滾花和煞板板式,傳統並沒有中板。

二黃尚有以下意思:

1. 是調式,用合尺線;

2. 是二黃慢板的簡稱;

3. 亦是粵劇板腔體其中一大類別,二黃體系有首板、慢板、二黃流水板(簡稱二流)、滾花和煞板等。

 

二黃慢板
簡稱為「二黃」。二黃慢板中的慢板指一板三叮的叮板組合,非指速度。從句式上分有十字句、八字句及長句,從調式上分有正線、乙反及反線,速度及節奏可快可慢。

 

八大曲本
是唱的曲本而不是演的劇本,與「江湖十八本」同屬粵劇最古老的曲目。對八大曲本內容的說法不一,較可靠的說法是包括:《百里奚會妻》、《辨才釋妖》、《黛玉葬花》、《六郎罪子》、《棄楚投漢》、《魯智深出家》、《附薦何文秀》及《雪中賢》等。也有文獻以《李忠賣武》及《大牧羊》取代《魯智深出家》及《附薦何文秀》。

 

八和會館
粵劇藝人的行會組織,成立於清代粵劇禁令解除後,取名「八和」,乃「和翕八方」之意。會館分設八個堂。包括公腳、總生、正生、小生、大花面的「兆和堂」;小武、武生的「永和堂」;二花面、六分的「慶和堂」;花旦、豔旦、玩(頑)笑旦的「福和堂」;男丑、女丑的「新和堂」;打武家、五軍虎的「德和堂」(即鑾輿堂);接戲、賣戲的「慎和堂」;和棚面的「普和堂」。今天,香港八和會館是類似粵劇從業員的工會組織;由於堂的合併及更換名稱,香港八和會館組織較為簡單。

 

三齣頭
請參閱「齣頭」。

 


演員入場稱為「下場」,簡稱為下。

 

下句
請參閱「上句、下句」。

 

下欄人
是指在戲班中較次要的角色,包括演兵卒、家丁的「手下」、演閒角的「拉扯」及演侍婢、宮女和女兵的「梅香」等。

 


演員出場稱為「上場」,簡稱為上。上也是工尺譜中一個譜字。

 

上六線/反線
上六兩音相當於音階裏1, 5 兩個音。「反線二黃慢板」及「反線梆子中板」乃用上六線定調。反線二黃慢板有悲哀淒涼的味道。反線士工中板有兩種唱法,第一種唱法是比霸腔中板約低五度,因為反線接近霸腔的唱法,但用聲不如霸腔那麼高亢,而帶悲壯的感覺;第二種是接近平喉唱出,則感覺較低沉。

粵劇音樂的定絃,反線比正線,低了五度。現在為了方便,不少坊間以反線相若於西方音樂的G 調,但這是不對的,因二者的調式並不等同。

此外,由於有些小曲的音調太高或太低,在演唱時亦會使用反線,以適應演員的聲線狀態。

 

上台
是指戲班演員回到演出場所,包括戲棚或戲院。

 

上句、下句
粵曲的梆黃,基本上是由偶句組成的。第一句叫上句,尾字為仄聲,第二句叫下句,尾字為平聲,一句上句接一句下句,周而復始。自唐滌生開始,有些撰曲者喜歡以下句作為一場戲或一首粵曲的開始。

梆黃中各板式有其個別的分句方式,但上、下句均是指音樂結構上的分句,而不是語意上的分句。此外,每句由兩頓或以上構成。

 

上字序
請參閱「序」。

 

口古
說白體系中的一種形式,是有韻之口白。結構分上句和下句,且有上句必須有下句。收仄聲為上句,收平聲為下句,每句結束都有鑼鼓襯托。現今也有撰曲者在口古上句和下句間,加入唱段。

 

士工
有以下意思:

1. 用傳統的士工線唱梆子類的板式時,二絃空絃調成接近絕對音高的 A 和 E 音;這種調絃方式叫「士工線」。

2. 近代的士工線以空絃調作 G 和 D 音,分別稱「士」、「工」,用於特定的小曲,如《紅燭淚》及《絲絲淚》。

3. 從調式而言,士工線是粵劇音樂的一種五聲音階的調式。若 C= 上,士工線的調式便是:上尺工六五生。

 

大花
是鑼鼓點,全名「大滾花」。大多用於演員上場。

 

大架
演員出場的傳統功架,是各個行當必修的基本功。跳大架是由一連串的身段動作組成,包括演員上場、拉山、掛單腳、亮相、七星步、水波浪步、撮步、小跳、踢腿、踢甲、車身、洗面、順風旗、走圓台等一連串的動作。演員可按劇情需要使用不同感情、節奏及速度以配合大架的演出。

 

大喉
「喉」即嗓音,是指發聲方法。大喉是粵劇「大花面」、「二花面」等粗獷腳式專用的發聲方法,其特色是寬闊雄壯,大多數用來唱霸腔。今天專攻大喉的唱家越來越少。

 

大調
請參閱「調」。

 

大戲
在中國戲曲中,大戲是指演出規模較大的劇種,集故事、唱、做、唸、打等多樣化的表演形式。大戲與小戲相對,後者指規模較小的雜耍或篇幅較短、片段性的戲劇演出。在香港來說,雖然京劇、崑劇、粵劇、潮劇及福佬劇同屬大戲,但由於粵劇是最常演出的劇種,故本地人稱粵劇為大戲。

 

女伶
以演唱粵曲為職業的女性伶人。

 

子母喉
生或旦在唱曲時以真假聲混合來唱。通常旦行較多使用,如1930 年代著名演員上海妹便常用這唱法。子母喉亦是 1930 年代以前傳統小生的唱法。

 

子喉
子喉是用假聲,發聲時要把聲帶及喉嚨收緊。在粵劇中,除「老旦」外,所有旦行均用子喉說白及唱曲。

 

小生
粵劇傳統行當名稱。一般來說小生是演文戲而不掛鬚的男角。自 1930 年代六柱制興起後,小生變成班中的「第二男主角」或「男配角」。

 

小曲
原本為有固定旋律的歌曲或器樂曲,包括各地民間合奏曲、新創作的樂曲、廣東音樂及外國歌曲。1920 年代起,撰曲者把它們填上文字,以至兼用各地民歌填上新詞,應用於粵劇及粵曲中。另一方面,亦有些小曲的產生過程是先寫歌詞然後創作旋律,如王粵生作的《紅燭淚》,朱毅剛作的《胡地蠻歌》。今天的小曲,還包括一類是來自大調,是源自其他地方劇種的劇目,均有其原本的名稱,如《戀檀》(原名《戀檀郎》)、《罵玉郎》、《貴妃醉酒》、《思賢調》(原名是《釋怨調》)及《秋江別》,是為了新作劇目而借用於粵劇中。

 

小跳
是比較獨特的步法。小跳可分單腳起跳和雙腳起跳兩種。單腳起跳多用於下船、上岸或跨越小溪等的情節;雙腳起跳多用作走水波浪的起步。

 

小調
請參閱「調」。

 

小鑼相思
常用於演唱小曲前的鑼鼓點,用來襯托身段,亦可配合演員上場。這鑼鼓點是配合一個不斷重複的旋律片段的,而這個旋律片段可視作隨後唱段的引子。

 

工尺譜
在整個中國戲曲體系裏,很多地方劇種都用工尺譜為記譜方式。粵劇所用的工尺譜與其他地方劇種所用的大同小異,原理是共通的:利用譜字如合、士、乙、上、尺、工、反、六等代表唱腔裏的樂音,以叮板的符號顯示節奏。這些樂音,在粵劇傳統中也稱為「腔」。



工字序
請參閱「序」。

 


角色的一種,扮演滑稽人物。

 

中州音韻
廣東戲源於外省戲曲,接受了中州音韻的發音。中州是指中原地帶,即現時河南省一帶。行內人稱「中州」或「正字」,行外人稱為「官話」。至今,粵劇演出時仍保留一些中州音韻,如氣惱時喝一聲「可惱也」。

 

中板
有以下意思:

1. 粵劇音樂板腔體系中的一種叮板組合方式,由一板一叮組成一個單位,不斷重複,直到唱段結束。

2. 亦為「士工中板」的簡稱;常用的士工中板有十字句及七字句,節奏及速度可快可慢。

 

中樂
請參閱「西樂、中樂」。

 


有以下意思:

1. 介又稱「介口」,正稱「蓋口」, 指劇中各種唱、做、唸、打的接駁位,如「蓋口鬆」或「蓋口緊」,是用來描述蓋口接駁的緊密與否。

2. 等同古劇的「科」,指演員的動作或做手,如「掃地介」、「偷聽介」、「上介」、「下介」、「打介」等。

3. 中間稍作停頓,表示思考。

4. 加入鑼鼓 ,行內稱「攝鑼鼓」或「楔鑼鼓」。

 

介口
有以下意思:

1. 劇本上對演員的指示,包括唱、做、唸和打的段落都可稱為介口。

2. 粵劇界亦稱演出的薪酬為介口。

3. 請參閱 「介」。

 

六柱制
請參閱「行當」。

 

勾欄
宋代表演及娛樂的場所,稱為「瓦子」,而表演的場地稱勾欄。勾欄是孕育中國戲曲雛型的地方。

 

反線
請參閱「上六線/反線」。

 

天光戲
在農業社會,娛樂節目貧乏,如某村上演神功戲,便會吸引很多不畏千里而來的觀眾。夜戲散了,他們趕夜路回家很不方便,乾脆便在戲棚渡過一宵,而天光戲便是為他們打發時間提供的演出。演出多是一些提綱戲,由班中較次要的演員演出。

 

尺字序
請參閱「序」。

 

手下
是指演出兵卒、家丁等人物的角色。

 

手影
在傳統無固定曲白的提綱戲中,演員必須用手影示意樂隊他選用的鑼鼓、說白及唱腔形式。手影亦為「影頭」的一種。

 

文武生
是 1920-30 年代粵劇演出的新行當。自此文武生成為任何粵劇戲班中第一男主角的統稱。

 

文場、武場
有以下意思:

1. 在粵劇行內,文場稱為文場戲,注重唱功及做手。武場稱為武場戲,注重武打、功架及身段。

2. 請參閱「西樂、中樂」。

 

木魚
屬廣東民間說唱體系中的一種唱腔形式。句法結構與南音、木魚和板眼等相同,有起式、正文、收式(即「煞尾」)。除起式及收式外,大多數是七字句,兩個七字句組成一聯句。理論上正文是分四節,每節分四句:每句收音依次是仄聲、陰平、仄聲、陽平。收句一定要在陽平聲,不可在陰平聲。粵劇的說唱體系是生旦同腔。木魚唱腔節奏自由不帶節拍,沒有拍和(即沒有敲擊及絃管),一般亦沒有起板。在粵劇演出木魚時,亦無鑼鼓引子。木魚也是一種敲擊樂器。

 

水波浪
有以下意思:

1. 是演出程式的一種。在劇情要求演員作猶豫不決、考慮如何應對等心理狀態或搜索物件、覓路等情節時,演員便會運用水波浪程式來表達。其中涉及走正反小半圓台、停頓、七星步及觀望等動作。

2. 用來配合水波浪程式的鑼鼓可統稱「水波浪」。

 

水袖
是戲曲演員戲服衣袖前端的白色部分。原是代表古人襯衣(褻衣)的衣袖。戲曲演員常運用水袖動作來表達不同的感情,如表達憤怒、忙亂和激動。這揮動水袖的功架,稱水袖(亦即甩袖)。

 

水髮
水髮的「水」原為「甩」(漢語拼音 ,近似粵音「水」),意即搖動。今天水髮是指演員頭上的一束很長的假髮。演員不戴頭冠,露出水髮的裝扮代表披頭散髮,通常在忙亂、兵敗、逃亡等的情節使用。請參閱「水髮/搖水髮」。

 

主會
戲班成員稱負責籌備神誕活動的地方居民為主會,而稱居民選出的代表為「值理」。

 

仙巾
今常誤稱千巾。仙巾乃傳統上稱神功戲演出的戲棚,源取戲棚外貌狀似《八仙賀壽》其中神仙所戴的方形帽。早期的戲棚也有四方型的,因狀似賀壽中第五位「仙」所戴的頭飾,故稱五仙巾。

 

北派
源自長江以北的戲曲武打稱北派,主要用於京劇。北派武打特點快捷圓渾及造型較美。 1920-30 年代,北派的絲帶、水袖及武打被粵劇演員如新蘇蘇、新丁香和薛覺先逐步引進粵劇。薛覺先更主張南北「方圓結合」,粵劇也就熔集南北所長;加上北方的龍虎舞師南下,於是在粵劇中打北派也逐漸盛行。此外,京鑼鼓及京劇的化妝和服裝亦同時被粵劇吸納。

 

叮板
粵劇用以表示拍子及節奏的用語及符號。在叮板中,板是較重要的,因板是控制節拍,而叮是板與板之間的連貫與過渡。叮板是工尺譜中所用的節拍符號;一般來說,曲本上即使沒有記上工尺,叮板的符號也可記於曲詞旁邊。現今常用叮板的符號:「ㄨ」為正板,「ˋ」為正叮,「ㄨ」為底板,「└」 為底叮。叮板組合的方式可分為:一板一叮、一板三叮及流水板。

 

台口
有以下意思:

1. 舞台上演區的統稱。

2. 演區面向觀眾的前方。

3. 指「另場」或「擰場」,即演員在台口面向觀眾的唱段或說白,表達其內心的說話和想法,不讓其他劇中人聽到;如劇本「介口」寫作「春花台口白欖」,是指示扮演春花的演員在前台面向觀眾的演區用另場方式說白欖,表達內心意念。

 

叻叻鼓
鑼鼓點之一。這鑼鼓點的特點是連綿不斷的鼓聲,用作連接或牽引不同情節(如涉及劇中人物思索或怒目的情節)的進行;亦可在上場、過位、走邊時使用。鑼鼓點口訣為:


上一篇:傅全香两版舞台版楼台会(和沈于兰、范瑞娟)
下一篇:昆剧名旦梁谷音反串越剧《情探·行路》片段

最新评论

さかなおかゆ 发表于 2018-1-8 01:43:48


芙蓉中板
由「中板」演變而成。芙蓉中板是七字句,唱者由叮開口唱, 加少許結束的腔調而有一段較長的過門,除過門外,基本上是無伴奏的清唱。

 

花旦
角色的一種,扮演戲曲中年青的女性人物。

 

花指
是樂器演奏者在固定的旋律上,靈活地加上裝飾的樂音,這些指法及樂音均稱花指。

 

花炮
地方的神功活動中常有搶花炮和還花炮的項目。在搶花炮活動中,主持儀式的值理把一塊小竹片用橡膠彈到天空,任何參加活動的人士搶得竹片,便可把「炮身」(即一尊神像)迎回家中,保留一年。翌年神誕時須送回神像,稱「還花炮」。由於安全關係,近年搶花炮已被抽籤形式取代。

 

花牌
演出神功戲時,主會、親友及觀眾常送花牌給值理會、班方及演員。花牌多掛於戲棚內外,用以祝賀演出成功。在戲院演出時,致送花牌的風氣亦盛。

 

花腔
指粵曲唱腔的一種風格。特點是旋律上有較大的變化和靈活性,一字配多音,可用作表達特別的情感,如紅線女唱的《昭君出塞》裏的「乙反二黃慢板」及馬師曾唱的《苦鳳鶯憐》裏的中板《余俠魂訴情》。

 

虎道門
粵劇舞台上演員演區兩側的上、下場空間,即演員出入舞台的通道;也作「虎渡門」,因「渡」與古字「度」相同,即渡過之意。 一些外省戲班稱此通道為「鬼門道」或「鬼道門」,以表示演員在戲台上扮演的都是已故的歷史人物。

 

水髮/搖水髮
劇曲人物遇戰敗、逃亡、被俘、被定罪及極度忙亂等情節,演員頭向下垂,轉動頭部,使長髮在空中轉動,以象徵劇中人物的激動心情或心態失常;這種舞台動作,稱為/搖水髮。生角通常站立搖水髮,而旦角一般跪在地上搖水髮。搖水髮的方式有很多種,包括打八字、直立時水平打圈、垂直搖等。傳統搖水髮應沿演員方向的順時針轉動。粵劇行內將搖水髮讀為水髮。有關水髮的解釋,請參閱「水髮」。

 

亮相
京班用語。傳統粵劇並沒有獨立亮相這概念,而是包括在扎架內。今天粵劇受北方劇種的影響,襲用亮相一詞,以之指演員首次出台向觀眾呈現的第一個架式,亦包括面部的表情。

 

俊扮
是一種化妝效果,又稱為「素面」、「潔面」或「白面」。特點是用脂粉以達到美化的效果。傳統俊扮意指生角的一種化妝方式,有別於淨、丑的「花面」、掛鬚及小白面的化妝。今天也有行內人以俊扮形容旦角的一般化妝效果。

 

南派
是傳統粵劇的武打,接近詠春派的武術,也是真正的武術。與北派比較,南派武打動作比較粗獷強烈、硬橋硬馬及扎實火爆,動作以方為主,有強烈節奏感。今天粵劇常用之武場程式如「七星步」、「大架」及「短橋」等均屬南派。

 

南音
屬廣東民間說唱體系裏一種形式。南音也可以說是由龍舟、木魚衍生出來。南音有敲擊,有叮板節奏及用彈撥樂器伴奏,句法結構屬說唱體系,即與龍舟、木魚和板眼等相同,有起式、正文、收式。除起式及收式(或煞尾)外,大多數是七字句,兩個七字句為一聯句。理論上正文是分四節,每節分四句:每句收音依次是,仄聲、陰平、仄聲、陽平。收句一定要在陽平聲,不可在陰平聲。粵劇的說唱體系是生旦同腔。根據節拍,南音可分為「慢板」和「流水南音」,兩者只是速度不同,結構是一樣的。南音調式有正線和乙反。

 

急急風
源自京劇鑼鼓,鑼鼓點口訣為:

站点统计|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光裕戏曲社 ( 苏ICP备09082362号   

GMT+8, 2024-12-21 23:57 , Processed in 0.455931 second(s), 5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