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光裕戏曲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新浪微博连接

一步搞定

搜索
查看: 1018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观扬剧《三请樊梨花》

[复制链接]

贡献  第873名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9-11-18 21:04
  • 签到天数: 189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人坛合一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8 23:44: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请注册并登陆使用,以体验更好更便捷的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已歌 于 2012-11-9 14:22 编辑

    11月6号晚,江南剧院的扬剧《三请樊梨花》。许久不带人出来看戏了,出发前很有点紧张,怕迷路,怕进不去,不过幸喜毫无阻碍的到了目的地。

    话说,本来想写好整理整理的,时间精力有限,就先流水账发了,可能有记忆漏沙,大家凑合着看吧~

    第一场,具体场次名记不得了,薛家将一班人马商量如何攻取寒江关(即樊江关,一音之转),演薛仁贵的是扬剧团团长啊,相当有范儿,两下薛丁山薛金莲俊俏夺目,魏一虎大面,另有一个小生,貌似太瘦了些,感觉战袍不大撑得起来啊。程咬金老千岁町啉哐啷的上来一段儿扬州白,太欢乐太亲切了~正儿八经的扬州话真是好久好久没听过了,昆曲里倒是有扬州白,但是没那个味道……

    第二场薛丁山引军寒江关搦战,劝樊洪弃番投唐。虽然场上战局紧迫,无暇多言更无暇多唱,但樊洪听到“叶落归根”时内心的震动还是表达得相当到位的。下一场的铺垫足不足,就在这一瞬之间——一个靠谱的本子遇上能把戏演出来的演员,实在太重要了。樊洪败下,樊梨花出场,大红色的绣彩大靠,身边带着一身青的樊喜,挑战薛丁山。李霞貌似嗓子没开又或许是调音问题,嗓音略显力弱,但气场还是有的。应战的先是薛金莲,准姑嫂一见就格外亲热;然后是魏一虎,“女强人hold不住”用扬州话念出来怎么听怎么顺溜一点都不像是夹了外语~最终薛丁山出马,魏一虎和樊喜打个浑“不做电灯泡”两厢下场,于是薛樊俩人开始不打不相识加一见钟情了。红白两身大靠在台上翻飞,艳如霞彩,真美。不过边打边唱,两人气息似乎都有点跟不上,几段唱不太给力,可惜了。丁山两番落马,一群人出来现场定亲,无比欢乐~

    第三场是闹热过后安静的文戏,欢喜过后的悲剧。樊虎跟梨花反目,误杀其父樊洪,于是一个投番一个投唐。樊洪的唱我还是挺喜欢的,不过捋髯口的动作显得有点生疏,不知是髯口的问题还是其他问题。

    第四场头洞房。二道幕前薛金莲魏一虎程咬金三个活宝先出来打趣一番。这编剧真是热心肠,每个好孩子都不忘给配上对儿,金莲配一虎,连樊喜都不忘后头配个薛应龙。二道幕开,喜庆的洞房,红帔的小官生亮锃锃地出来,我和路露就开始会心的笑了~人间自是有花痴啊~一片暖洋洋的红色,太温馨了,话说演薛樊的两个人在台下是真夫妻啊,在台上一次次重温花烛,真是美好。俩人温存一阵,一虎酒醉出来说梨花先许了杨藩,丁山怒休梨花,一帮人出来澄清真相,收场。

    第五场寒江关守关老军樊统出来,又是一个大活宝啊!这一段为小姐打抱不平的数板真是绝了!这样的词儿只有深得江淮方言精髓的人才编的出来,几乎是一句一笑一句一好啊!话说前两天跟刘源他们聊,觉得北方人特别能侃,南方人就逊色些,现在想想,其实家乡父老也是相当话痨的啊,只是我们木有继承这个优良传统而已……什么扬州评话、地方戏白口不说,哪怕就是自己身边的一些前辈,茶余饭后编段子的能力也是一顶一的。我一直觉得,丑行最重要的就是缺心眼……呃,其实我的意思是最重要的是要自然,一般丑的形象都比较缺心眼,所以要演得让人觉得你是当真比较大条比较缺心眼,这样才可爱。现在好多丑角儿演员虽然各方面都挑不出什么毛病来,但就是少了点侉和憨,有些忸怩作态、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感觉,总让人觉得有伤忠厚……比如锁麟囊的碧玉,听老版的录音,那就是一个缺心眼儿,虽有影射,但总的来讲不影响三让椅传达的温厚和美好。而现在的碧玉就有点处心积虑给薛湘灵小鞋穿的感觉,虽然这样的形象也是完全正确的,但总觉得比较讨厌,若再联系现实,更觉可憎,心理上犯恶心,影响戏剧欣赏的快感了。再比如李鸿良的昆丑,好当然是好的,但跟范继信相比,就觉得有些过于精明,不那么可爱。但这出戏的程咬金和樊统都极好,就像家乡的一些老辈人,特亲切,妙语如珠又体贴人情。比如此处樊统那说小姐母亲早逝,从小是父亲心尖子,从没受过这么大磨折的几句,虽然我们之前已经被逗得乐极了,但听到这里还是隐隐有些心酸。这也算为下一场小姐的愁叹做了完美的铺垫。

    薛丁山白袍趟马上。路露果断不淡定了,哦呵呵~伊说特别喜欢小生把半边衣襟拉开了的样子(话说这用行话怎么说……),我也喜欢~特别显帅~真希望有生之年能赶上自己或者朋友演一把~樊统把薛丁山灰常欢乐的骂了一顿,回去禀报小姐。

    第六场又是安静美丽的文戏,樊梨花绣楼独坐,青绿帔上大朵红鸢花。想想花烛夜被休回这个刚刚父死兄离的家,唉,真是我见犹怜。上一场应该是麦没调好,声音整个是闷的,但是到了这一场,麦也调好了她嗓子也开了,终于领略到一个一级演员应有的风采。之后几场她嗓子越来越亮,难道就是传说中的云遮月……守得云开见月明么?虽然对没怎么听过扬剧唱腔,但是觉得很好听,也有隐约的熟悉感,”这个妹妹像是哪里见过的“那种隔世宿缘般的感动。毕竟是心里喜欢,樊统一报,梨花便心软了,程咬金再劝,毫无压力地劝了回去。真是心宽量大的巾帼英雄,不学小女儿态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寒江关途中收义子,不得不说这位薛应龙唱念做打各方面都比较逊色。樊梨花的红斗篷大亮啊!这出戏演得真是爽,各色漂亮行头都秀了个遍。完全是传统戏曲服饰,没有半点幺蛾子的新设计,但合宜的穿插调配便使得满场耀眼生辉。在营造视觉冲击的初级目的达到之后,再加品味,韵致深远的传统服饰可比临场赶制的时世险梳装耐看得多啦。

    二洞房,俩人都换了一身粉帔,加上淡粉色的灯光一打,温软的人心都要化了——简直就像两块草莓奶油蛋糕啊!~O(∩_∩)O~薛丁山二度犯浑,怀疑樊梨花和义子有私情,樊梨花也是烈性子,一言不合就撤人了。也多亏如此,如果此时还有几番留恋折辱,最后的大团圆估计也得和碧玉簪一样的窝心了。

    大碎脸的杨藩全身披挂出来耀武扬威,其浓墨重彩较之京剧丝毫不减。薛家将迎战困阵。赞一下省扬的演员,虽不以武戏见长,但从主演到龙套都很能压台,不露怯。看着台上寥寥几兵几将凭这那些再熟悉不过的基本身段平地烘托出征尘威势远,杀气阵云高,蓦地非常激动和感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突然间十分感念光裕的身段课。

    二度被休,又回到了小楼连苑的旧场景。但戏中安排非常有层次,毫无拖沓重复之感。樊梨花此次的心理状态比上回硬朗了许多,虽然嘴上说的是心灰意冷,但实则是有了一番经历,遇事更从容不迫了。先是一段独唱,身边的佩剑似乎只是个普通的摆设。不过我还是略激动地跟边上说:“这是长穗剑哦~”事实证明我真是料事如神啊!然后她真的开始舞剑了!虽然这段舞没有太大的难度,但很有观赏性,更赞的是末了还有戏——樊梨花越舞越激动,正在掌声四起的时候樊喜冲上来,梨花差点儿一剑招呼上去,樊喜接唱“杀了我你再没有贴心人”,干脆利落地收束。窃以为,比一些老戏里为了展现歌舞而歌舞的“献艺”模式更加浑成。程咬金前来劝解搬兵,樊梨花情义所激,慨然出战。

    下面又是一大段武戏,薛樊杨魏轮番对战,虽然有瑕疵,但观众都非常给力的瞅准了点叫好。樊梨花、薛丁山、杨藩的武打都相当火爆,但最出彩的还是薛金莲——打得有戏,有性格。到这儿才发现原来金莲的战盔后面是个蝴蝶造型啊,太恰切了,她就像一只满台飞舞的大蝴蝶,一出现整个气氛都活泼了起来。樊虎现场使个反间计,薛丁山这小子立马反目,认定梨花是间谍,一疏忽被挑下马来很挫地一边趴着去了。樊梨花赤手当刃,带伤战胜杨藩。最难得的是樊虎此处还有一句“妹妹你何苦”,这编剧真是好整以暇,滴水不漏。

    最后一场大团圆,薛丁山一而再再而三的犯浑终于引起公愤,推出斩首又赦回来,最终被罚头顶香案一路跪到寒江关请罪。程活宝还安排梨花装死,樊家设灵带孝,话说樊统那活宝带孝帽的样纸,全场都被萌到了~那白罗袍带甩发的小生就很郁闷滴在金莲一虎的押解下跪上了场,痛悔前非。樊活宝报死讯,小生当场崩溃。话说这匣子虽然是罪有应得但这个恶作剧也实在是太残酷太伤心了点儿啊,看到他起范儿哭灵,真真是心疼了。但是要再次赞叹编剧对气氛的拿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正当杯具气氛快要涌上来的时候,樊梨花春秋亭般的从灵堂后边拨开白帷往外瞧……于是全场爆笑,樊喜开始纠结地不停把薛丁山的头摁下去,樊梨花开始背供状态与薛对唱,这一边的喜悦冲淡了薛丁山的悲情。薛丁山哭得恨不得一头撞死的时候樊梨花跑上来夫妻相认,欢欢喜喜大团圆。

    这场戏三个小时,却丝毫不觉沉闷。台下满座,观众中老中青都有。想当年徐楷森携小豆豆看过一场扬剧后,给予了难得的高度评价。这位死亡艺术家堆里泡大的二梅老板成不谬赞啊。后来得知编导张建强是市京的老团长,唉,好的地方戏真的要故乡的内行人才编得出来。次日又欣赏了郭沫若李少红罗怀臻各种附体的京剧《花蕊》……越发觉得,真应该带新生都来看看前一天的《三请樊梨花》。从一个更高的、舞台艺术的层面看,这未必是多么难得的精品,但从认知戏曲艺术的角度,这实在是难得的佳构——故事欢乐,唱腔给力,场面华美,身段丰富;文武匀当,冷热匀当,脚色匀当,节奏匀当;各种效果极佳的呼应,各种体贴人情,各种神来之笔,各种妙语科诨……囊括了传统戏曲很多最精华的特色。

    若要说问题,艺术方面我对扬剧不太熟悉,可能有些武戏编排得还不够完善吧,比如薛丁山有两个很帅的踢大带身段,他做得相当利落,可惜是背着观众做的……我坐在第一排最边上,才有幸看到了个侧面。不少演员武功有待加强,武打的配合也不是很纯熟,但它已经比大多数江南地区的地方戏做得好太多了,身段方面,至少演武戏,勉强够用,演文戏游刃有余。这个扬剧团真是有底子,不像某些地方剧种,发达之后传统身段都快丢光了。上次看的那个柳琴戏,不知道是不是本身积淀就不够,排《焚香记》这样吃重的大戏明显吃力了。这还情有可原,越剧啊,越剧身段底子比那个剧种差了啊!当年祖师们翻三五张桌子的有的是,文武带打的大戏举重若轻的有的是,演神鬼演妖仙演公子演闺秀演穷生演风尘,莫不穷形极相,演得来的要演,演不来的学京学昆学川学绍学婺也要演,但现在好多越剧就直接是摆poss加唱啊……那次看赵大叔的《杨乃武》,杨乃武受刑,中国戏曲里最不缺的就是这种好人受冤屈的角色了啊,他居然被掤扒拷打的时候就只会咚咚咚跑到左边大喊一声“啊!”,跑到右边大喊一声“啊!”,再转身肢体扭曲地大喊一声“啊……”再说,扬剧团排演这样的戏,虽然观众看来未必完美,但是对全团演员应该都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这个戏没有什么余香满口的警句,也没有太深的内涵,就是个热闹的喜剧。这注定了它很难成为新编戏里类似于《挂帅》、《红楼》、《曹杨》那样的经典,用越剧打比方的话,大致介于《五女拜寿》和《红丝错》之间吧。但是,经典之作永远是可遇不可求的,它需要太多的时间、阅历,乃至血泪,才能积淀而成。中华上下五千年,真正的经典也不过每个朝代一两部而已。像《孔乙己》那样的舞台剧,大可以列为一个时代的艺术精品,但绝不是一条靠谱的发展道路。如果要强求深刻,结果就只能是出现各种各样雷人的奇葩……我觉得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果每部新编戏都能达到《三请》的水准,戏曲就大有希望了。

    打车回程,已经快十一点了。这几天其实很忙,但还是按捺不住写观后感的欲望。前些日子跟老鹰交流,都觉得现在看完戏不想写东西了,原因总结了一堆,嫌麻烦,没意义,怕得罪人等等,但是实际上最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没有看到值得让你花一个晚上码字时间的好戏啊!


    上一篇:又看梁祝
    下一篇:无实际内容咆哮贴

    最近访客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赞 踩 分享一下

    贡献  第873名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2-4-29 19:47
  • 签到天数: 22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7]驻坛为业

    2
    发表于 2012-12-22 00:02:44 | 只看该作者
    从小听到大的戏啊~可惜那次没能有机会去看~我总觉得扬剧的唱腔听了很舒服的~以及要听扬州话跟我讲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光裕戏曲社 ( 苏ICP备09082362号   

    GMT+8, 2024-6-20 09:32 , Processed in 0.329548 second(s), 5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