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裕戏曲社

标题: 梁祝·山伯临终多版本对比有感 [打印本页]

作者: 一曲微茫度此生    时间: 2018-2-14 23:51
标题: 梁祝·山伯临终多版本对比有感
因为未曾找到山伯临终的竺派老艺术家版本的录像,所以,学习梁祝·山伯临终这一折时,是按照早年竺水招先生的录音学习唱段,综合范瑞娟先生及张瑞虹、殷瑞芬等的视频对照学习相关身段的。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比照了京剧《柳荫记》(叶少兰许嘉宝版本)、越剧《梁祝》袁范电影版及张瑞虹殷瑞芬等人的舞台版山伯临终的不同呈现手段及效果。
袁雪芬与范瑞娟两位先生电影版的山伯临终部分十分简洁,只给了一个场景:山伯临终前跟父母二人交代后事“儿与她生前不能夫妻配,死后也要成双对”。这里山伯并没有大段的唱,既没有说到要临死前再见祝英台一面,也没有说到梁母从祝家带回任何书信、青丝与信物供山伯病中回忆。而张瑞虹的舞台版本的山伯临终,梁母从祝家带回了英台书信和两人的信物——一对蝴蝶玉扇坠。京剧《柳荫记》中四九带回英台青丝,山伯见青丝忆往昔情依依柳荫徘徊,四个“爱”加一个“恨”淋漓的展现了山伯临终之时的满腔悲愤和忧郁惆怅。竺派唱段及殷瑞芬舞台版中,不仅涉及了书信和青丝,还提及了英台诗稿“可怜要想聚首不能来”,相对来说是比较全比较丰满的。在越剧的几个版本中有关“立坟碑”“同坟台”“死后成双对”的话也都在临终这一折中得以重复。关于不同版本的不同情节处理,只能说各有利弊吧。虽然范袁两位先生电影版本的临终就只是一带而过,但其实更好地突出了山伯此时的病重与临终之时的虚弱之态,已无力愤慨诘问,只心心念念"死后成双"。虽然其他版本的处理略显冗长,但是更加丰富了山伯的人物性格与特点,使人物更显张力,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人物更加立住立稳。
个人看来,就山伯临终这一折而言,京剧的处理和越剧的细节处理不是微有不同的。在京剧《柳荫记》中,直指“恨马家与你父勾串结网,密层层不胜防,财势相强”,矛头直指“三纲五常”“封建礼教”;而越剧各版本中,山伯临终都并未有直击封建礼教的话束,只是翻看英台书信,睹物思人并立下临终的遗嘱“立坟碑同坟台”,相较于京剧版本的带有些许政治愤慨,越剧的版本则更倾向于诉说儿女情谊、不得相见的失落、不成白头回天无力的绝望。说到梁祝都会想到祝英台刚烈反抗“三纲五常”宁死不屈,其实在京剧的处理中,梁山伯也有,并在临终一折中明显表达出来;或许越剧中也有,只是不若京剧的处理更明显吧。
补充个题外话,戏中梁、祝二人提到的“立坟碑”“红黑二字刻两块”,不知是何讲究。百度了一下知,夫妻或未婚夫妻合葬,已故者刻黑字,尚健在的刻红字以示区别。因此祝英台刻红字,梁山伯刻黑字。
作者: 风清朗    时间: 2018-2-15 00:11
本帖最后由 风清朗 于 2018-2-15 00:12 编辑

很好,鼓励大家多跨剧种去比较解读,会很有意思。

另外你也可以通过比较越剧你目前所看的几个版本的山伯临终,说一说区别,共同都有的某一句话,各自是什么处理,不仅仅是说剧情,也要比较表演,这样的比较也会很受启发的。

这个戏对你的难度在于情绪的张力,伴随而来的还有声音的张力。




欢迎光临 光裕戏曲社 (http://guangyuxiq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