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裕戏曲社

标题: 京剧《赵佗》观后感 [打印本页]

作者: 风清朗    时间: 2015-11-14 01:13
标题: 京剧《赵佗》观后感
本帖最后由 风清朗 于 2015-11-14 13:54 编辑

《赵佗》这个戏,很难从总体上一概而论。

导演是裴艳玲,裴艳玲自己的唱腔也是她自己设计的,所以这个戏从大体来看,不会有巨大的雷点,也不会有不像京剧唱腔的奇怪的感觉。服装、道具是传统范式,又好看又节约经费。上下场、武戏也是京剧的程式。这些都是让人称赞的一面。

演员参与创腔,还是让我很感动的,不会有外行们搞出雷人的唱腔了。裴艳玲自己是个有想法的演员,同时她也是一个有个性的,不屈从于现状,能主动把想法说出来的演员,而且,她还是剧团的灵魂人物,能把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这一点很重要。有她在,能够把控住剧团创新的方向。

不过编剧吧,依旧是新编戏那种奇怪的感觉,叙事风格太抒情太累赘。

京剧《四郎探母》的《见娘》一折,简单质朴的写重逢的母子情,几句叫头(老娘/我儿、母亲/延辉,娘啊/儿啊),然后杨四郎唱一段自己在辽国的经历和思念母亲的情感。一个“拜”字回龙腔,跌宕起伏,唱出杨四郎心中无限的感慨,三次甩发,即是炫演员的技巧也是人物庄重的叩首,“胡地衣冠懒穿戴,每年见花开儿的心不开”简简单单两句,并非直接抒情,“懒穿戴”三个字相当耐人咂摸。杨四郎唱完后,佘太君并没有刻意去抒发什么情感,再唱一大段思念之情,只是简简单单的唱了两句散板“夫妻恩爱不恩爱,公主贤才不贤才”。一切的疑问,见到儿子之后,听到儿子说往事之后,就已经得到答案了,无需再问。一切的思念和关爱,就化做这两句,什么是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儿子成家,夫妻和睦,儿媳贤惠,这是家长最大的心愿,所以一切都化成这两句,很到位,点到即止,留给观众咂摸味道,再说,就说多说过了,就像茶叶,泡了太多次了,索然无味。这就是千锤百炼的传统戏曲、骨子老戏,看似简单,留白很多,耐人寻味。

再回来说说《赵佗》,最不能忍的就是母子相见那一场,儿子唱好久,母亲也唱好久,都是各种回忆,儿子说我好想你,你以前对我如何如何好。母亲说我也好想你,想起过去如何如何把你养大,担心你现在过不好。我觉得,这种方式,太刻意的去煽情了。何况,赵佗早就是一方霸主了,母亲用脚趾头去想,也知道他不会风餐露宿过不好啊。所以我说这个戏的叙事风格太过抒情太过累赘了。当然,我有一种猜测,是不是刻意增加老旦的戏份,使得这个戏显得不是靠裴艳玲一人在撑,但是,有意义么?这个戏本身就是靠裴艳玲一人在撑啊。

继续说说我个人觉得很好的地方。我比较喜欢陆贾、传旨太监带着赵佗老娘,三人前往赵佗地盘途中的那场戏,传统戏那种简单大方的叙事风格扑面而来,老旦唱几句停下来,丑角(传旨太监)和陆贾在一旁插科打诨,三人说一说这段时间的风云变幻,秦灭,楚汉相争,唱腔好听(传统戏的老旦味道),舞台调度好看,故事情节好玩。

另外,我很喜欢赵佗给老娘守夜,抱着灵牌唱的那段。太亲切了!京剧的《哭灵牌》啊,唱腔相当熟悉啊!哼哼,任你们这些自诩高大上的编剧和作曲如何造魔,也抵不过传统京剧那段经典的反西皮二六“点点珠泪往下抛”,此情此景,只有这个板式,只有这种风格,才能最好的表现人物和剧情。

至于剧情方面,个人觉得那个少数民族的头领叫俞什么,思想转变太快,赵佗听到老娘被害后反而决定放弃起兵造反报仇,思想转变也太快了。感觉没有啥戏剧冲突,一切都很顺理成章。没有那种刻意的、变态的、人为折腾出来的戏剧冲突,我很赞成,双手双脚赞成,但是故事情节本身要说的顺畅啊。

一开始是武戏,后面是文戏,我猜测也是为裴艳玲量身打造的,毕竟岁数大了,先把武戏演完,安安稳稳的演文戏,免得文戏演完,后面武戏演不动了。里面加了一次鼓套子,一次夜深沉击鼓,感觉也是为了让裴艳玲炫技用的。这个戏,看的就是角儿,看的就是裴艳玲,有文有武,有悲有喜,有扎靠有打鼓,有西皮有二黄,可以展示一个演员全面的艺术素养。

至于其他演员么,老娘和陆贾、太监,中规中矩,武戏的龙套们,除了一两个,剩下的基本功也实在是。。。最最不爽的是,女主实在让人不能忍,嘴里的咬字实在太差,我经常以为她忘词了呢,唱的相当的含糊。

似乎是为了加快戏的节奏,龙套的上场被加速了,不是一对一对出场,二是两排一起出场,主角出场也快,没有酝酿或者吊人胃口的时间差。

一个剧团,需要一个年逾七十的老艺术家来排新戏来赚票房,悲哀啊!虽说看戏看角儿,但是这个戏只能看裴艳玲,也太悲哀了。裴艳玲自己也不复当年了,气度依旧,范儿依旧,精气神依旧,但是很明显,腰腿不如以前了,很多转身,腰里腿里都收敛很多。看完全场,最大的感觉就是她一直在收着演,没有完全放开,唱腔如此,身段也如此,可能是怕身体吃不消吧。但是有一个靠旗涮地,看的还是相当振奋的,那腰,啧啧,厉害!

总体来说,这个戏不好评价。如果说冲着角儿来的,这戏是好戏,裴艳玲岁数虽然大了,但是依旧还是对得起观众的。如果是冲着京剧的传统范式来的,也不错,是一个不犯二、不雷人、无功也无过的新编戏。如果是冲着剧本来的,可能就要失望了。所以我依旧要说,这个戏,看的就是裴艳玲而已。

演出结束,观众很捧,她一把岁数也是一个老顽童,各种卖萌搞怪,唱了一段京剧《一捧雪》和一句河北梆子,让观众过足了瘾,那嗓子,真心听着舒服,让人浑身通透,过瘾啊。

裴艳玲返场视频
http://www.tudou.com/v/J6XMKDHdWf8/&rpid=14607789&resourceId=14607789_04_05_99/v.swf

PS:灵堂上的“奠”字很萌啊,像个可爱的小人。
[attach]2913[/attach]

作者: 已歌    时间: 2015-11-14 10:56
用烂戏折腾国宝级老艺术家怎么能算无过……当年梅兰芳功成名就之后为了弘扬主流意识形态上的可是穆桂英挂帅这样的新戏……京剧又不是杂耍,认为京剧的精髓就是胡乱编个故事来展现杂耍也太作践了,何况京剧里的杂耍别说和专门的杂技团,就和许多地方戏乃至广受正统鄙视的外江派啥的相比,那火爆程度也差得远了。这戏当做戏校孩子的毕业汇演还算称职,演员的本事越大,资源浪费越大,罪孽也就越大。
未完待续,看在老艺术家面子上该说的好话楼上已经说完了,实在没什么好话再说。。
作者: 冷梅居士    时间: 2015-11-14 22:53
从第一场,我还是很认真去看的,但是演员真的武戏功底有点弱,有点跳!脑子里在想,他这么软,挥抢速度还挺快,飞出去咋办,且不说第四堵被打破了,观众咋办,结果想着想着,枪真的飞下去了  不得不说裴艳玲一上场就完全不同了,第二场一上来,那一张嘴,心底无数赞!到了后来老娘和陆贾、太监包括裴艳玲自己的插科打诨还是很幽默的(原来人家早就有安排打破第四堵墙的情节,但感觉不错,场面调度挺好)。最喜欢的还是裴艳玲悼念亡母的那场戏,感情真挚,唱腔舒服!至于编剧已经不想吐槽了,总感节奏很跳跃,不够细腻。而两场打鼓印象也很深刻,虽然是为了炫技而设计的,但也喜欢,毕竟人家有炫的资本,听者也爽。最后的返场,裴艳玲老师脸上既有汗水,还有泪水,面对热情的观众她还小唱了几句。Ps:看到她眼角的泪水,我感觉心里酸酸的,太不容易了!
作者: 大平原    时间: 2015-11-14 23:48
我记得是在某年某期的《梨园春》节目上看到的她,演了一段昆曲《夜奔》,我通过看电影《霸王别姬》知道的梨园行“男怕夜奔女怕思凡”,可她演得真的很棒,一位老太太把血气方刚的爷们演得惟妙惟肖,当时就很佩服!后来也零零星星地去关注她,昆曲京剧河北梆子都能来,功夫有嗓子也有真是厉害!明晚见!
作者: 徜徉有道    时间: 2015-11-16 20:52
沙发所言极有见地,就是太刻薄了······
这也是一木难支,枉费工夫······有这样的戏呢,客观评价,温厚相待,把戾气留给雷剧吧。这出戏尚有良心。
编剧虽不得力,但姿态不让人讨厌,这类编剧不是害群之马,目测应该也就是不是很有存在感的二三流人才。还是有意识的在保护传承老戏的玩意儿,不是故意来杂耍的,这是典型的为角儿些戏,只是水平着实堪忧。大环境下,能够这样,也可以了。当不得夸,也罪不至骂。最起码,我还是想祝愿他们岁月静好。然而有些个戏,我就想烧香咒骂了······




欢迎光临 光裕戏曲社 (http://guangyuxiq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