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裕戏曲社

标题: 小议《白罗衫》 [打印本页]

作者: 已歌    时间: 2015-4-23 13:28
标题: 小议《白罗衫》
本帖最后由 已歌 于 2015-4-23 13:30 编辑

《白罗衫》一个很让人欣赏的地方,就是它的逻辑还是相当严密的。主人公最后舍情取法,不像很多反贪戏一样纯粹是为高大上的主题思想代言,其个人性格因素的作用也十分明显。

徐继祖从小读圣贤书,三观端正,以功名自任,这些在开场的《井遇》一折都已交代清楚。他对汲水老妇的关心,体现了少年人的热心肠,但(或许是因为缺乏母爱?)他的性格并不是一味温煦的小太阳,本身就有潜藏的冷峻一面,这从他赶路中时对奶公并无太多体恤可以看出来(有些地方,让人想起选妆奁的薛湘灵和薛良)。

徐继祖得中头名状元,为完前诺去尼庵私访,“不信律典信苍天”的民谣,显然给这个初入官场的好孩子很大震动。而后面一场巡按升堂,也是神来之笔。不仅满足了人们对古代官家排场及其舞台表现的好奇,也使得徐继祖的气质完成了从稚气未脱到成熟凌厉的转换。森严的等级、森严的律典,主人公每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性格中严正乃至刻厉的一面被逐渐激发出来;“上方威震剑,成就太平年”,也正是这刚正不阿的杀伐决断,赋予了他所有的荣华与尊严——这一切,更使之不得不对其执掌的原则和秩序产生深深的信仰乃至崇拜。

《看状》一场,他对奶公的态度已与第一场有了明显区别。彻底的主仆之分,几乎已看不出半点孺慕之情。抽丝剥茧过程中几处犀利的心理战, 隐隐令人不寒而栗。

赵武灭屠或是二堂放子式的纯粹血缘宗法债,今天看来已过于不近人情,因此现在搬演这类题材时常刻意加入情义的考量,但自圆其说者少,突兀造作者多。然而《白罗衫》中,由于之前丝丝入扣的铺垫,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血缘、纲常、律法、主人公本身的性格发展、价值取向乃至(他可能并未意识到的)仕途荣华,统统与十八年的养育之恩对立,正因如此,《诘父》一场的大高潮才可能有足够的张力与说服力。   

作为对主人公及所有涉案人员的命运影响最大的始作俑者,这是徐能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正面出场。他的言行,为之前的一切侧写、推断、猜测提供了印证与强化。当徐继祖说案已查明时,徐能第一反应就是该杀就杀该剐就剐,可见徐继祖从小受的教育多么正统;然而真相挑明后他对奶公暴怒、不惜放低姿态乞求、甚至一霎间对养子也起了杀心,凡此种种,亦不难想见其洗手之后昔日江洋大盗的作风依然难免渗透在生活中,与一般儒士或是商贾身份的员外气质有别。(比如,可以推想他对仆役的态度,自然没有书香门第怜老恤贫的概念……)某种程度上,徐能培养出的孩子其实与他自己十分相似。他们有同样的果决、无畏与狠辣,亦有同样深藏于心的柔情。

记得当年和家人一起看《白罗衫》的碟,后面苏夫人苏云一个个浮出水面,家人第一反应就是, 相逢一笑泯恩仇吧,这下可要大大大团圆了啊。在剧场,同伴也说,既然杀人未遂,大可不用逼死。其实在中国传统语境中,此处要接个大团圆结局也是十分自然的:一片赤子之心将两下冤仇化解——眼前几乎能立刻浮现出若干三言风格的桥段。然而细按情理,且不说未遂该如何定罪,是否要数罪并罚,以徐继祖的成长境遇,以徐继祖在前两折中已然锋芒凛冽的性格,又怎会做出这等宽厚仁恕(某种程度上也是避重就轻和稀泥)的宣判?若要结果翻盘,之前几场徐继祖的性格基调也要变,那么一手带大他的徐能的性格和作风自然也要变——如果徐能都变了,整个故事还会发生么?因此最终的悲剧收场,并非故作高深,亦非大义灭亲的主题先行,确是势所必然。

最后谈一下这出戏传统与现代性的体现。它整体风格的传统性一目了然——不熟悉该剧的观众甚至很难察觉到它大部分都是一无依傍的新编之作。但其背后逻辑的谨严,照应的细密,又是老戏中极其稀缺的。案情本身的严密就已经很难得了(如果排除托梦、显灵等一干怪力乱神,估计传统公案故事中有一大半的清官都要没戏唱……),不过情节上的自圆其说尚然是古代剧作家能够意识到并自觉追求的目标;更值得注意的,是故事背后人物性格的统一和发展,及其带有心理分析色彩的内在逻辑支撑。这些似乎更多渗透着西学味道,恐难为绝大多数古人所及了。

【PS:这也是我心目中解放前后的一批新编戏,如锁麟囊等较之老戏的优越性所在……也是这样的整剧绝不能为折子戏所取代的原因所在……(依然以锁麟囊为例,没有上下文,选妆奁就是傲娇作死,春秋亭也不过小学作文常见的做好事不留名,找球炫技何足道,“一霎时”的自省与“善果心花”的感慨也成了鸡汤式的小清新……纵观全剧,几乎没有哪个零出能与千锤百炼的经典折子戏抗衡,然而全剧的完整演绎,却能为每一个环节都赋予咀嚼无尽的人生况味)】

整个戏的主题思想,也可以感受到某种现代意识。虽然谈不上多么先锋和尖锐,但是对人性的关照,确是当代反复讨论的主题(在汤显祖时代是先锋,在当代是主流)。其实评论一部相对优秀的作品,理论上根本没有必要把它和那些烂戏对比,就像我们想赞美一个朋友时根本不会说他比杀人犯强多了……但是鉴于现在戏曲界后者大行其道的悲催现实,还是让人忍不住想感叹,它对所谓“人性拷问”的恰如其分的表达,实在是难能可贵——没有歇斯底里的狂吠,没有矫揉造作的深沉,没有置一切常情常理于不顾的不知道哪里来的自恋情结……

除了移步不换形的框架定位,具有现代性的故事内核,值得一提的还有几处闲中点染,有如一个素净整洁的姑娘身上偶然落下的些许花影,为之平添风韵。如《诘父》的“锦上添花”一节,放在旧戏中该算封建迷信,那时候人真信这个,因此它起到的作用也不过是个常规性的宿命论剧透而已。但如今,《白罗衫》作为一个不引入任何超自然力量的新戏,创作者和观众心里都清楚这不过是个巧合,正因如此,这一传统戏中的常见桥段不再是神启,也不再是惯例,剥离了旧义后它仿佛一个幽灵,无谓而又刻意的闪现,反而挟来了倍于以往的阴惨之风与苍茫古意。这也是传统与现代的参差掩映中才能达到的效果。

如上所述,虽然这个戏在文辞上不无瑕疵,但总体而言依然算得新戏中立得住的作品。

上述看起来像是在说剧本,但所有戏剧呈现在舞台上的风貌最终都是通过演员的表演完成的。很难想象如果徐继祖不是由小萌猫的奠定了基调,我怎么把这套“家庭和官场塑造冷峻性格”的分析编织下去。李鸿良的表演总是狡诈有余而憨厚不足,龚隐雷唱作俱佳但似乎从未让我感动过。这两个人物目前看来很单薄,但或许也有潜藏的火花尚未点燃。老生和花脸都非常到位。这三个男性角色,但凡缺一角,整个戏也就坍塌了。

看完全剧,还是非常心疼小萌猫的。但愿徐继祖日后能娶一个晴空般的姑娘,为他化解生命中的冰霜。
作者: 素月    时间: 2015-4-23 23:30
抛出块砖头总能引出好玉来
作者: 颖之    时间: 2015-4-24 17:07
其实全剧看下来,在徐能身上倒是并没感觉到多少冷感,纵是作恶多端的江洋大盗,但不管是奶公口中对其往事的叙述,还是诘父时他本人的表现,都感觉得到徐能其实是一热诚血性之人。反倒是庵会一折,苏夫人对待小尼姑的态度和看状时徐继祖对奶公的态度极为相似。。。当时忍不住感叹到底还是亲生的一家人啊。。。或许徐继祖的冷峻一定程度上得自遗传,但最终的果决狠辣,倒是徐能养育的结果。不过。。。十八年装好人装得这么像,连自己儿子都没看出来,说不定真的已经装到连他自己都相信自己是好人了。欲改过自新而不得,而且还是死于自己最亲近的人之手,最后这样一个结局对他来说未免残忍。当年洗心革面欲向良善的起点,最后居然成了亲手种下的索命种子,感慨之余也只能说质量守恒业果不空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出来混早晚要还的。。。不过十八年的养育之恩,他自己也收获了为人父的天伦之乐,总归也是另一种补偿
P.S.  1、如果不是小萌猫,也许的确演不出冷峻的气质来,当年在兰苑看钱叔的白罗衫就完全木有冷感
        2、每次看诘父都会想起小时候非常喜欢的动画片《大盗贼》的最后一集。。。霍森布鲁茨从监狱被释放后立志要做一个真诚的好人,但卡斯帕尔和左培尔和奶奶和莫扎警官都不相信他,最后他还是被戴上了手铐。。。




欢迎光临 光裕戏曲社 (http://guangyuxiq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