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裕戏曲社

标题: 京剧 《穆桂英挂帅》穆桂英 分析(不完全人物分析版) [打印本页]

作者: 巴欣玮    时间: 2023-1-14 17:28
标题: 京剧 《穆桂英挂帅》穆桂英 分析(不完全人物分析版)
本帖最后由 湛云青霁 于 2023-1-14 18:30 编辑

  夷狄戗踏中原州府,流星白羽杨将摧敌。
  比较观看了空中剧院现场版和国家京剧院电影版《穆桂英挂帅》,两版给我的主观感受还是挺不一样的。
剧目名称《穆桂英挂帅》,剧本却将前面一半的设定放在了看似与穆桂英无关的场景里:宫禁、王府、汴梁、天波府等,为主角出场做足了准备,有一种“千呼万唤始出来”,泼墨如云的气势。如《窦娥冤》第三折的斩窦娥,作者先着重描写了刽子手、监斩官等人物,再用窦娥出场的两段从容不迫的清唱展现其内心的冤屈和悲愤抗争,将感情渲染足,最后将揪人心肠的悲剧推向高潮。同样,《挂帅》中越是铺垫西夏侵犯的来势汹涌,越是揭露王氏父子的专横跋扈,越能够在前几幕戏中制造冲突,穆桂英的出场便成了合理性和必须性的结果;金花文广的箭法越是高潮,越显现出穆桂英的教子有方、勇冠三军。这种人物内部之间的铺垫渲染营造出了一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朦胧感。同样地,穆桂英本人也自带冲突,“宋王爷宠信奸佞,桂英我多年已寒心”她誓不为宋天子领兵上阵也在情理之内,意料之外,与后面“我不领兵谁领兵”形成对比。
这种对比,使得主人公是全剧最立体化的角色设定,非单向度的正面元帅脸谱,其剧中的多重身份让观众看到了最真实、最令人动容的穆桂英,她是“飞尘起处母牵肠”的母亲,是“太君老爷主意定”后知礼让步的杨家孙媳,最后才是“抱帅印校场点兵”的家国帅才。最开始出场的穆桂英身穿女披,一副知书达理的名门夫人形象,是那个为金花文广忧虑汴京中奸佞充斥的柔情母亲,青衣绵长圆润的唱腔刚好符合此场景下的人物需要。这一段戏中演员需要把握穆桂英内心的犹豫、不甘、挣扎和悲愤,水袖的表演在这一段中不仅仅是技巧的美感,也是穆桂英内心活动的外化表现。当得知文广劈死了王伦穆桂英在府内要绑文广,“大胆胡为你累娘亲”更多表现的是穆桂英性格中严明军令、不徇私情的一面,到这里为止她作为角色开始转变了“母亲”身份走向“元帅”;精妙之处也在此:文广与母亲的矛盾宏观上是挂帅与否的矛盾,此处的走向将直接影响后面剧情的发展。
  “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一段流水唱段,精炼地讲述了杨家将三代人为朝廷出生入死的故事,省去了冗长的前情讲述,以梅派的中正平和的唱法唱出了梅派艺术下典型的爱国情怀与家国意识。《捧印》一折是全剧的中心点,将挂帅的决心推向高潮,从这里,穆桂英完全变成了帅印的主人,回到了二十年前沙场勇猛的战士,完成了人物精神层面的转换。
   她曾怨恨,曾心寒,曾和自己说自己年老无力挂帅。她看见了曾经的金人踏破中原的领土,金戈铁马卷入漫天飞尘;她看见曾经意气风发的丈夫执刀跨马将敌人挑下马背;她看见孟良焦赞曾在她身边为她出谋划策,她想起他们一同凯旋班师回朝......可现在,杨家辞朝了,丈夫年迈了,良将辞世了,北方的狼又来了......
可是...可是...可是宋天子将杨家赶尽杀绝了,太君已是耋耄之年了。这是个什么王朝?这是谁的江山?我杨家的先辈英魂何在?我穆桂英凭什么要再让战火烧到如今的家园里来?
   天啊,莫非真的朝中无人,莫非真的奸人当道,莫非真的宋氏江山气数已尽吗?天啊,你告诉我,我穆桂英还是当年穆柯寨十八般武艺精通的女英雄,我还是当年挑起大旗统帅兵马的大宋元帅吗?不对,不对!我是大宋的臣民,我若推辞帅印,不仅是对圣人的不恭,更是对不起这杨家先烈用一生保下来的江山,对不起等待着国泰民安的天下百姓啊......穆桂英,你当真不接帅印吗?你真的能在这眼前短暂的安宁日子里沉迷一辈子吗?
   “难道说我无有为国为民一片忠心?”
   聊完剧目本身,再来谈谈其和影视手法结合的妙处。国家京剧院的电影版让传统的舞台艺术和现代荧幕艺术结合,在光影运用、镜头语言、舞美布置等都为传统戏曲添上了创新的色彩。
舞台版本全场打光一致,而电影版将王伦府内父子密谋的情节处用了暗处理,使得舞台整体色调和上一场的宫禁戏与下一场杨府戏形成对比,在视觉上刻画出奸臣狡诈卖国的丑恶形象,舞台版的对比通过道具——屏风的不同展现两家的道德是非,暗色调的屏风是王府,配有鸾凤花鸟的屏风是杨家。影视的光影手法使得视觉冲击力和主观感受力更为强烈,对人物塑造更有利。
   影视版本的《挂帅》多使用镜头语言,在人物内心展现上有大突破。众所周知,舞台上的人物表情因剧场限制是与观众有较大距离的,一些如哭泣、大笑等面部表演都要加以肢体副语言配合展现,以形成了戏曲舞台艺术的放大、夸张的特点。而镜头通过人物对话时的正反打镜头可以直接立体再现多方人物的对话过程以及内心活动,而中近景与特写的运用直接让观众清晰地看见角色的面部变化,配合戏曲原本的肢体夸张达到更好的效果。但这一点是否有打破传统的嫌疑,我不好说。权当没有罢!
此外,在大场面中多用全景拍摄展现浩荡杨家将恢弘气场、皇宫内与比武场多用中正构图以显示权力高上、严肃认真(在此我认为也有一些暗讽,以构图中正讽刺实际上朝野是非混沌),以及对于主人公主观镜头的近景拍摄都让这部传统戏释放当代精彩!
   升格镜头在武打场面多次运用,如京剧演员的前后空翻、金花文广的汴京射箭等都运用到了升格镜头也就是所谓“慢镜头”,这样的设计延长现实中的时间,延长实际运动中的过程,足以让观众聚焦武戏场面,拉长观众心理时间,让武打的场面观感效果上更为精彩与震撼。  
   影视版本的舞美布置也是一大亮点,第一场戏宫禁内的灯笼是观众可见的舞台道具光源,柔黄色显示出皇宫的雍容华贵,也在暗示当时的宋王朝表面的歌舞升平,大敌临前。宫禁戏还特地改变了舞台布置,拉宽了舞台纵深,让传统戏中寇准和王强本该从两边幕后的横向上场变成了纵向直上金殿,这样的改动更贴近生活真实性,也考虑到观众的多样性,不一定像戏迷能够看明白戏曲的传统走长下场以及走位。这一点上我认为做到了古今共台。剧中其他地方也用到了切实的道具,更加具有影视中身临其境的感觉。最后一幕的《出征》背景是一副巨尺的《千里江山图》,黛色点染,青墨斑斑,好一似巍巍大宋江山!穆桂英在《千里江山图》的映衬下身着正红色元帅蟒袍手持正红色的令旗与马鞭催马奔赴战场,与背景的淡雅色调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感,产生了别具一格的审美效果。杨家将,出征!
   梅兰芳先生在编剧《挂帅》的时候在《捧印》一折的锣鼓过门中加了水袖舞蹈,若用西洋的讲法叫做Pantomime,默剧,18世纪的英国流行至极,而古罗马也曾有过默剧的记载。这真所谓中国戏曲的中外同台!
   2023年是我来光裕社的整整第一年,小时候就喜欢京剧,而一进社就遇上难得的二十周年专场演出更是一件幸运的事。五月我将勾眉吊梢、整冠披蟒,演的正是这一出《穆桂英挂帅》(《点兵》一折)。我们算是门外看戏的,但也希望自己能像前辈大师一样在舞台上演绎自己喜欢的戏曲人物。回眸镜中人,当年穆桂英。或许也算是和前辈艺术家对话、和穆元帅的对话、和中国传统艺术的对话吧。我想,从梅兰芳先生编剧全本《穆桂英挂帅》开始,到京剧渐渐在中国以影视形式呈现,都是中国戏曲的幸运——当然,中国戏曲值得后代为其流芳百世。千百年过来,中国人依然喜欢这些个“精忠报国”“忠良干将”的脸谱,依然会用这些传统的故事做中国人自己的德行教育,依然会回味当年穆桂英百般思量后最终做出挂帅杀敌的选择——这也是中国正统文化代代传的重要部分啊!
    “众将士听我把令行,
     本帅穆桂英今奉圣命,领兵出征,
      众位将士,兵发西夏去——者!”
                                               
22级社员 巴欣玮

作者: 风清朗    时间: 2023-1-14 18:49
女帔,那个字念pei,但是梨园行习惯念pi

“她看见了曾经的金人踏破中原的领土”,那时是跟辽、夏打,完颜阿骨打还没出生呢

点兵那场她穿的不是蟒,是女靠

点兵那场舞台调度上还是要多看舞台实况版,不过我们没有那么多配演和大帐,也就简化一些了。这段主要是唱,身段不多,但看的是范儿,精气神。扎了靠之后气息要扎实,不要浮,而且扎靠后身段的架子要开,不然容易显得小气,很多细节和青衣传统的那些身形还不大一样




欢迎光临 光裕戏曲社 (http://guangyuxiq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