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光裕戏曲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新浪微博连接

一步搞定

搜索
查看: 9094|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观摩演出] 12月17日于南京人民大会堂观看《醉心花》

[复制链接]

贡献  第873名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4-3 12:08
  • 签到天数: 5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常住居民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2-18 18:30: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请注册并登陆使用,以体验更好更便捷的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12月17日晚,我社社员冯锴奇,张晴,张海伦赴南京人民大会堂观看新编昆剧《醉心花》。
    其实在去之前就很犹豫,莎翁的剧遇上传统的昆曲该是什么样的。今年听说搞了很多这样的活动当莎士比亚遇上汤显祖。苏演也一直在宣传这出创新昆剧。导演一直在宣传一个观念,人类最真挚的情感势必会超越地域文化的藩篱,西方人惊讶于杜丽娘的还魂,那东方人也会理解朱丽叶殉情的悲壮。真是好大的一个命题啊,大得它超越了古今,超越了东西,好大的一个美学命题啊。从宣传伊始就站在了人类情怀上讲,真的体现它的“良苦用心”。
    于是我便怀着这样的憧憬与期待进入其中,进入剧场,那巨大的幕布的确很精美,凝练但又不失美感,有些禅学的意味。导演在开场前也是卖足了力气宣传,大概还是讲创新不易演员认真,希望我们沉下心来观看。
    在试一出时,觉得还是很热闹的,还好。然后男女主角上场了,无外乎就是男才女貌啊,也就看了一眼。
    然后就是男主怀春,女主也怀春啊,翻墙啊。这之中有一段不错,是说女主的择偶标准的。挺符合千金小姐的性格的。之后的情节也就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类似。
    还是说一点自己的感想吧,有人说看哭了。我只记得全场大概有两个笑点,一个是小明错杀了赢令的哥哥,死的莫名其妙,就是自己撞上去死的,不要太刻意。还有一个是小明自刎而亡,单大美人活了过来,小明说自己来得太早了,然后小明就这么死了。确实剧情之尴尬不止这一点,师太明明知道单大美人假死却不告诉小明,是说让他们地府里相见吗?好化解恩怨?难道连最基础的交代都没有吗,传奇不至于无脑吧!
    再说人物吧,全场最佳就是徐思佳扮演的师太了,一句阿弥陀佛简直是让人看破红尘啊。这才明白原来这个命题还不止关乎爱情还有禅学,立马高大上有没有。可是当你听到每一场结束后师太都悠悠上场感叹人生无常,红颜易老什么的,这是要劝主角出家吗?画风之诡异令人不得不拜服。
    说到单大美人吧,其实赢令这个角色倒有些像她内心的想法,我就是美,美到世间所有的男子都要爱上我,然而我只喜欢小明一个。好吧这是我的YY。但是赢令这个角色的春情展示,说她是女儿的柔情转变了大胆实在不敢苟同,其实就是玛丽苏角色扮演。很多圈友说是编剧常年缺爱,自己的内心真实YY想法。至于美人的唱依旧是甜的人腻味吧,女儿的柔情甜的发腻估计也就有些生厌了。
    至于小明的角色,有人说他一开口就是石帅的再现。我也真不懂,听老师说省昆都是学石帅男儿气不足,或许可以再学习吧。
    最后让我们回到这个巨大的美学命题面前吧,一锅由东西方文化,传统创新,爱情,禅意等各种食材炖出的食物已经失去了食材原有的鲜味,成了令人不悦的大杂烩。有人管他叫用毛笔写狂草英语,也未尝不可,反正我是欣赏不来。
    有圈友说的是东西方文化的生殖隔离,隔离有没有不懂,但是还是有成功案例的。昆曲不易,且行且珍惜。观众要理智,提高个人的审美水平吧。作为小白第一次写这么多,也是不易。


    上一篇:2016年12月10日紫金大戏院观看昆曲《景阳钟》
    下一篇:12月15日一行观看昆曲名家名段演唱会小记

    最近访客查看更多↓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赞 踩 分享一下

    贡献  第873名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6-3 09:22
  • 签到天数: 184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人坛合一

    2
    发表于 2016-12-19 00:01:52 | 只看该作者
    新人帖写这么多,而且都是自己思考的东西,必须手动点赞啊。

    贡献  第873名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7-12-28 01:26
  • 签到天数: 6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荣誉坛民

    3
    发表于 2016-12-19 00:03:49 | 只看该作者
    一个无语矫情作的编剧,一个现代到让人看不懂的舞美,再加上一台除了扮相啥都不剩的主演,这戏也是够了,你们改成这样考虑过莎翁的感受吗?

    贡献  第873名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7-12-28 01:26
  • 签到天数: 6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荣誉坛民

    4
    发表于 2016-12-19 00:14:46 | 只看该作者
    那舞美禅学个毛线啊,就是两个大圆球、一堆纱线,简直丑哭!小明那兵马俑的发型,我也是醉了。还有师太的设定,全场开天眼,就到了小明死的时候把天眼闭上了。嬴令的哥哥死得也是奇葩,小明背着身子拿着剑,你自己眼神不好,往人家剑上撞,死了还怪人家!还有,麻烦谁送罗周一本成语词典,弹冠相庆什么意思麻烦她查一下可以吗?结个婚,百姓弹个毛线的冠!单雯唱得依旧让我难受,开口音特别难听,我抠着手机就听见她在那啊啊啊,不过她贴上片子确实挺俊的,多加培养,日后必定是优秀的剧照表演艺术家。

    贡献  第873名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7-12-28 01:26
  • 签到天数: 6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荣誉坛民

    5
    发表于 2016-12-19 00:35:58 | 只看该作者
    还有一句,这戏无关美学,就是编剧、导演懂不懂戏,懂不懂莎翁的问题。莎翁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悲喜剧,基调是欢快的,悲剧背后有喜剧,这与他当时的心境与当时的政治背景有关。其后当政治背景发生巨大变革,其心境自然发生变化,以至于悲剧多带有悲烈色彩,喜剧也有悲剧的线埋在其中。这编剧么,够无厘头,却没有抓住莎翁剧中欢快的基调,最后一味地去凸显爱情悲剧的沉重了,可能是受中国传统评价的束缚吧。舞美在我看来,它就是用来辅助演出的,它要是限制或者淹没了演员,都算是喧宾夺主,都不能算成功,这就是我为什么吐槽这破舞美。这种戏他就没什么营养,讨论他的美学层面太抬举他了。用戏曲表现外国题材的尝试早就有,尚派的《摩登伽女》就是,尚小云老师穿高跟鞋跳伦巴,杨宝忠拉小提琴,当时评选票数多于《太真外传》,可这戏还是没能完整流传下来,我只见孙明珠老师演过片段,而《太真外传》还是久演不衰。尚小云那么大的角儿都无法挽救这戏的没落,现在的人尝试这个我总觉得是一种不自量力的作死,可能他现在能火一下,观众看个新鲜,看个热闹,可最多十年,这戏一定会淹没在经典与更多的热闹中。这类戏我还看过《情殇钟楼》,改编自《巴黎圣母院》,看完就一个感受:要不是旁边有京胡拉着,我都不知道这是个京剧。

    点评

    戏没看过,不敢妄言。至于表现外国题材或是其他非传统题材什么的,我以为其本身并非原罪。流传率低是事实,但一个健康演出市场,经典频出必然应该建立在大基数的普通戏轮番淘汰而又生生不息的基础上。如果以流传算成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2-19 23:01

    贡献  第873名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9-11-18 21:04
  • 签到天数: 189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人坛合一

    6
    发表于 2016-12-19 23:01: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已歌 于 2016-12-19 23:37 编辑
    张海伦妞儿 发表于 2016-12-19 00:35
    还有一句,这戏无关美学,就是编剧、导演懂不懂戏,懂不懂莎翁的问题。莎翁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悲喜剧, ...


    戏没看过,不敢妄言。至于表现外国题材或是其他非传统题材什么的,我以为其本身并非原罪。流传率低是事实,但一个健康演出市场,经典频出必然应该建立在大基数的普通戏轮番淘汰而又生生不息的基础上。如果以流传算成功的话,八个样板戏时代的创作成功率必然高得惊人;然而大师们真正的黄金时代,可能是学了几百处演了几百出又改编创作了几十上百出,各种角色行当风格都试过各种幺蛾子都玩过,最后才大浪淘沙留下若干经典。我不认为那些没有成为经典尝试的都是“失败的教训”,反而觉得正是艺术家生命活力的体现。前一阵听说周信芳徐策跑城的身段里有源于迪斯科的灵感。周信芳是个相当活跃前卫的人,京剧里所有男性行当几乎都正儿八经演过(而不是闹着玩玩的反串),话剧电影也来者不拒,当然他有大批量的新尝试并没有成为经典流传,你现在看他的代表作,四进士,清风亭,乌龙院,琵琶记,都是老的不能再老的老戏,然而没有那个爱蹦迪的周信芳,没有那个演周朴园、演贾宝玉的周信芳,没有那个兼收博采、充满好奇、热衷突破的周信芳,这些几百年的老角色也就永远不会以“麒派”的面目呈现在舞台上。

    当然这么玩是有条件的。我认为最重要的两大条件,一个是要有充足的资源,一个是要真诚。有资源,换句话说就是“玩得起”。这也分软件和硬件资源。自己肚子里有干货,老戏能学透,掌握了自己主攻的剧种行当的基本语汇系统和表达方式,此外剧团得有钱、有人,就算玩亏了日常运作也不会出大问题,就算玩砸了回头演两出经典剧目也能召回观众收回成本,前辈留下来的资产不至于失传,后辈年轻演员在正道上培养着,然后尚有余力,当然可以从心所欲。达到上述条件,对于20世纪上半叶的角儿的来说基本都绰绰有余,像袁雪芬她们当年几个二十多岁的小姑娘,搭班演几场梁祝就能养得起一堆革新戏。而上世纪末到前几年,戏曲的低谷,几乎所有单位手头的资源都极其有限,断层和失传问题迫在眉睫,这种情况下再排各种幺蛾子的新编戏,简直相当于快饿死的人把仅剩的救命钱不用来买吃的却拿去炒股,典型的不作不死,也就无怪乎戏迷们义愤填膺了。

    至于真诚,意即不是说大爷有钱了就可以瞎花。涉猎新题材新表现方式毕竟是出格,我始终相信只有非凡的意义才当得起非常的方法。艺术家应该是真心被某个新题材或是新表现方式惊艳和感动了,激起了强烈的创作欲,且发现用已有的传统语汇确实无法恰如其分的表达,然后为之出格,为之创新。当然不是说这样就能成功,你再爱莎剧,可能也永远演不过英国人,你花再多心血移植其他剧种的故事,可能某些精气神还是无法企及,但我觉得这属于创作者的自由。一个人不可能出手都是传世经典,只要自身水平在那,且是良心之作,最后好赖能维持个平均线水平。即使超越不了原版,成不了经典,但这些戏可能对我自己而言有所寄托;可能某些尝试能拓展我本人、我所习的剧种行当的表现力,日后在某个恰当时机派上用场。毕竟剧团本身需要不停的产出才能维持运转,而观众本身既需要百看不厌的好戏也需要新鲜热闹肥皂剧。但凡有理想有追求的艺术家都不会甘心只在不停的自我重复中消磨岁月,偶尔寻求一些多样化的补充和调剂也有助于保持激情,保持活力。然而实际上,新作品中真正出于与真诚创作的寥若晨星,绝大多数要么是奉旨填词,要么是跟风、炒理念,最后卖个噱头,这种内耗就没啥意义了。

    至于《醉心花》,从资源来看,我觉得以省昆目前的状态,隔三差五排一两个新编戏还是玩得起的,演员虽然火候远远不够,但整个团队也不是没有创作能力。况且与其他院团相比,省昆也实在是比下有余了。但是创作动机,据说是命题作文,为了跟一个本身就没太大意义的风,挑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写好,但也不会跌得太惨的题材塞责。前期的访谈当然写得都很高大上,但我从中也并没有感受到编剧或者演员对《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个故事本身有什么特殊的激情。毕竟年轻情侣殉情的故事是个人都会感动,昆曲里男女分别为对方出生入死的桥段也一抓一把。说出格,说创新,你为什么要用昆曲演一个外国故事呢?是它异域气质中的哪一点,使你感动到忍不住要带着它跨越文明?说普世,说人情,你又为什么要为十部传奇九相思的昆曲再多创作一个也并不算很出奇的爱情故事呢?如果除了“纪念莎士比亚&汤显祖”之外根本没有立得住的创作动机,又怎能把格出好。昆曲毕竟还是濒危的,年轻演员的时间精力毕竟还是很宝贵的,如果戏真的仅仅就是这样,实在难免有点浪费。

    PS, 春江花月夜,虽然我觉得目前也有不少问题,但我其实是愿意看到这样的戏被写出来、被排出来、被用心地不断打磨改进的。但醉心花,本人感觉立项依据就不太充分呀。。


    点评

    谢谢学姐,感觉突然明白了些什么~我生气的是连青年一辈立得住的角儿都拿不出,还不加紧培养,还要玩这种虚招子。可能我的看法不太对,我总觉得有角儿才能有立得住的新戏,没有角儿,再好的剧本、再好的舞美、再好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2-20 18:04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卒年归类法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2-20 14:31

    贡献  第873名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3-19 21:08
  • 签到天数: 41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逛坛为生

    7
    发表于 2016-12-20 14:31:28 | 只看该作者
    已歌 发表于 2016-12-19 23:01
    戏没看过,不敢妄言。至于表现外国题材或是其他非传统题材什么的,我以为其本身并非原罪。流传率低是事 ...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卒年归类法
    [发帖际遇]: 刘白白在打牙关时,一钱包从天而降飞进嘴里,掏出来打开,得到4 光裕币金钱. 幸运榜 / 衰神榜

    贡献  第873名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7-12-28 01:26
  • 签到天数: 6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荣誉坛民

    8
    发表于 2016-12-20 18:04:17 | 只看该作者
    已歌 发表于 2016-12-19 23:01
    戏没看过,不敢妄言。至于表现外国题材或是其他非传统题材什么的,我以为其本身并非原罪。流传率低是事 ...

    谢谢学姐,感觉突然明白了些什么~我生气的是连青年一辈立得住的角儿都拿不出,还不加紧培养,还要玩这种虚招子。可能我的看法不太对,我总觉得有角儿才能有立得住的新戏,没有角儿,再好的剧本、再好的舞美、再好的行头都是白搭。

    点评

    有角儿才能有立得住的新戏这个想法当然对呀,出一个立得住的新戏多难啊,要多少因缘凑合。记忆中烂剧本白瞎了好角儿的例子不少,烂演员白瞎了好剧本的也不是没有。其实我个人觉得春江花月夜青春版就属于演员还配不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2-21 22:50
    [发帖际遇]: 张海伦妞儿在社里聊八卦,心情相当舒畅,胃口大开,吃饭时多花了3 光裕币金钱. 幸运榜 / 衰神榜

    贡献  第873名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9-11-18 21:04
  • 签到天数: 189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人坛合一

    9
    发表于 2016-12-21 22:50: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已歌 于 2016-12-21 22:57 编辑
    张海伦妞儿 发表于 2016-12-20 18:04
    谢谢学姐,感觉突然明白了些什么~我生气的是连青年一辈立得住的角儿都拿不出,还不加紧培养,还要玩这种 ...


    有角儿才能有立得住的新戏这个想法当然对呀,出一个立得住的新戏多难啊,要多少因缘凑合。记忆中烂剧本白瞎了好角儿的例子不少,烂演员白瞎了好剧本的也不是没有。其实我个人觉得春江花月夜青春版就属于演员还配不上剧本,呵呵,虽然剧本也有不少改进空间;像省京的《花蕊》之类,虽然我没看出剧本有多好,但如果演员能真正和编剧导演沟通好,不要自己也搞不懂的东西就拿出来演(这是参演人员原话),可能最后出来的效果也不会那么奇葩;锡剧团不少戏是属于好演员被花里胡哨的排场和舞美行头拖累了。只不过呢我觉得培养和排戏也不是截然分开的。施和单。。再怎么说,也已经出科了。。就像大学生课也要上,创新项目也可以稍微做一做。。不过选题要有意义

    当然省昆让年轻演员玩儿虚的弄噱头的问题也是比较严重的了。我只是觉得,批判的时候要打准靶子,或者即使有朝一日立登要路津了,语言上为了增加效果而说得矫枉过正一点,但心里要知道真正的靶子在哪里~

    我个人自认为永远不会站到要路津上,我的想法也就是二三子交流下,不会跑到“舆论”里为谁增加权重,所以我只打算打自己认定的靶子

    贡献  第873名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4-3 12:08
  • 签到天数: 5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常住居民

    10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2 21:59:24 | 只看该作者
    新编剧,也不是不可以的。但是太过于命题化,所谓的各种致敬,反而毁了我们所爱的戏曲,我是这么觉得。很多经典老戏已然失传,未曾得到更好继承发扬,谈何创新。创新之花应该开在传统的土壤里才行吧。老戏之所以百看不厌,是因为它历久弥新经得起时代的考验,一个演员想要成为名家也应该经得起时代的考验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光裕戏曲社 ( 苏ICP备09082362号   

    GMT+8, 2024-6-21 06:52 , Processed in 0.390562 second(s), 10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