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裕戏曲社
标题:
11.25赴天蟾逸夫舞台观梨园戏《朱买臣》残本
[打印本页]
作者:
津达
时间:
2017-11-26 20:14
标题:
11.25赴天蟾逸夫舞台观梨园戏《朱买臣》残本
本帖最后由 风清朗 于 2017-11-27 23:46 编辑
11月25日,我社马瑞、曾静嫄共赴上海天蟾逸夫舞台观看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的《朱买臣》。
梨园戏是福建省的传统戏曲之一,它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这是我第一次看梨园戏,观戏体验很奇妙,也有很多话想说,且听我慢慢道来。演出前,舞台上漆黑一片,乐队在上场门方位的那一侧舞台,不同于其他戏的乐队隐约侧幕,这出戏的乐队在明处,与之对称的舞台的另一侧摆了一个古色古香的衣架,挂着髯口和戏服,演员演出用的地盘只占整个大舞台的三分之二,还用小栏杆围了前面的两角,框出边界,另外,字幕是悬挂在舞台上方的,这就是整个舞台的调度。当时看着很新奇,隐隐约约有点摸不着头脑的意味。灯光渐起时,我们看到了薄薄的帘子后,舞台的纵深处有一群只穿水衣演员,随后下场了,两位主演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穿上戏服,然后也下场了,相信我和马瑞姐应该是二脸懵逼的……
到现在,我回想起这部分的都有很深的困惑。帘子升起,终于开戏了,舞台布置也很简单,古朴素雅的意味,几簇灯光也是偏冷色调,不像平常看戏时的大灯发出的暖黄的光线,像是有什么沉睡的东西要苏醒的氛围。说完了舞台,再谈谈剧情,虽然我没有看过其他剧种对这出戏的演绎,但看简介的时候了解到这出戏是大团圆结局:朱买臣高中后,回乡得遇扫街的赵小娘,马前泼水,赵小娘而后托前村张公前去求情,劝说朱买臣认妻,朱买臣在京已娶妻,随行的岳母爱屋及乌,撮合赵小娘和朱买臣。这点似乎有别于其他剧种。虽然觉得这个大团圆有些不合情理,但是在梨园戏演来,确是比较顺畅,梨园天后曾静萍塑造的“赵小娘”这一角色,从始至终我都觉得她很可爱,即使是演到生了别心逼写休书的时候,简直有毒……
[attach]3932[/attach](此图源于百度,手机拍摄的图片比较糊,会在文案末尾放)
这出戏的演员并不多,但是个个都很有特色,鲜明,媒婆一角的扮演者的服装红艳,造型奇葩,倒像是我们民间耍把戏的人(方言里称,做把戏),很是搞笑,是由剧团里一位德高望重的女丑来扮演(在后台听比较熟悉这个剧团的观众说的),到后台一看奶奶头发花白仍是精神矍铄。前村张公这个角色也是很讨喜,很贴近底层老头的感觉,因而我在看戏的时候,觉得台上的不是戏,那就是生活,我们那片土地的人们的嬉笑怒骂。
[attach]3921[/attach](此图源于百度)
说完了剧情和角色,再说说语言。梨园戏语言也是用方言,字幕仅供参考,刚刚开场的十几分钟里,我的视线不停地在演员和演员头顶上的字幕来回,真的是看不懂字幕哦,因为有很多的方言直接采用音译就放到字幕上了,其实逻辑上看是很奇怪的,后来我就大多靠自己理解了,幸喜我还会一点闽南话。马瑞姐说感觉想看了一出话剧,可能也是由于这出戏的唱段比较少(唱段也是有曲牌的),大都是道白,其间还掺杂着很多俚语,做、表的方面比较多。这出戏真的是嬉笑怒骂兼有,十分令人开怀。(由于地域和语言的问题,一部分观众不太能懂一些笑点,反正我是很开心)
[attach]3922[/attach](此图源于百度)
还有一大特色是乐队以及梨园戏特殊的表演方式。特色乐器有南鼓、南琶(横抱演奏)、二弦(保持古奚琴原形)等。南鼓打击时由鼓师翘起右脚跟压在鼓面上,以控制音量、音色的高低强弱变化,故又俗称“压脚鼓”,为全国其它剧种所未有,此剧是以鼓为主要伴奏乐器,鼓师还充当着某些不用出场的龙套角色,与演员搭腔,推动情节发展。很是好玩。
[attach]3924[/attach](此图为现场拍摄,第二位乐师怀抱的应该就是南琵)
梨园戏的表演有一套与众不同的表演程式,称为“科步”,约有一二百个动作,其基本表演程式叫“十八步科母”。科步的规范很严格,一招一式都有一定的度,如“举手到目眉,分手到肚脐,拱手到下颏,毒错到腹脐”,“指手对鼻,偏触对耳,提手对乳”。要求做科时要“眼随手动”、“一句曲一步科”、“白完科也完”。旦站立要“糕人身”,生走场要“墓碑身”,手要“三节手”,眼要“四顾眼”等等。台上旦角的手势指法与其他剧种的大不相同,我印象最深的是螃蟹手,台上很多时候都是这样放的。剧中朱买臣还有一些动作,是融入了提线木偶的姿态,令人耳目一新。
[attach]3925[/attach](螃蟹手)
之所以如此详尽地记录下这些东西,是因为梨园戏给我的震撼太深太深,简直是惊艳。曾静萍的年纪似乎也是挺大了,貌似快要退休了,但是我完全感觉不到她在台上有年龄感,梨园戏一般没有水袖,全靠演员的手势以及肢体来传达一些感情,台上的她身姿轻灵,时而娇憨,时而又给我一个大反转,有血有肉接地气,演的都是家长里短,我仿佛随着这台戏回到了家,回到了故土,听着乡音无比亲切,感怀,巧的是邻座做着两位老乡。跟着马瑞姐还会有一些好玩的事情,也增长了见闻,哈哈,社会我瑞姐,人美路子野。
下面放点我实拍的照片(以我直女的角度,以及直男的手法)
[attach]3926[/attach]
[attach]3928[/attach]
[attach]3930[/attach]
[attach]3931[/attach]
[attach]3929[/attach]
[attach]3933[/attach]
作者:
风清朗
时间:
2017-11-27 23:41
上次看董生与李氏,舞台也是这样的布置
作者:
风清朗
时间:
2017-11-27 23:54
是你的家乡话么?
作者:
津达
时间:
2017-11-28 23:14
风清朗 发表于 2017-11-27 23:54
是你的家乡话么?
差不多,看梨园戏能了解到一些方言在普通话当中对应的是哪些字,感觉打开了新世界大门
欢迎光临 光裕戏曲社 (http://guangyuxiq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