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裕戏曲社

标题: 5月10日晚南博小剧场观看柳子戏《张飞闯辕门》有感 [打印本页]

作者: 大平原    时间: 2015-5-13 23:23
标题: 5月10日晚南博小剧场观看柳子戏《张飞闯辕门》有感
    5月10日周日,上午做完兼职,回到宿舍已是中午,然后再把9日晚去南农看戏的新闻编辑完毕后,也没顾着午睡就赶去南博领票。到达南博已是下午4点半,票早已领完,后台开着门,我进进出出两三次,转转悠悠,幸碰上了一位小茶馆的老师,说明情况后她很热心地跑去后台拿了两张票给我。之后就去明故宫遗址公园和南航打发了时间,不必多说。
    按时感到小剧场,人少得可怜,都没人检票,而且不用按票坐(顿时拿到票的偷偷喜悦感不见了,当然还是感激热心的大姐的)。我对柳子戏的了解是零,作为山东人,总觉得还是要了解一下自己家乡的文化的,这也是我从看到南博5月份演出安排是就下定决心去看的原因。
    柳子戏还是比较古老的剧种,它实际上古老唱腔的保留和延续。它是以元明清以来流传于中原一带的民间俗曲小令为基础,并吸收高腔、青阳、乱弹、昆腔、罗罗、皮簧等声腔的部分剧目及唱腔,逐渐发展演变而成的“多声腔的曲牌体”古老剧种。代表剧目有《孙安动本》《张飞闯辕门》《玩会跳船》《白兔记》《黄桑店》等。9号晚上演的是《孙安动本》,10日晚上演出的是《张飞闯辕门》,演出完毕后观众们说:“如果昨天演这出戏,今晚上人就多了。”可见《张》这出戏还是很精彩的。下面我说一下自己的感受。
    首先,这是一出男人戏。整出大戏演员只有四位女性,两位龙套,两位扮演诸葛亮的童子,其余都是爷们!下午我领票去迟了,我走进了剧场,看见五六个年轻人在第一排聊天,和我年级稍大或者差不多,可能就是柳子剧团演员。
[attach]2525[/attach][attach]2524[/attach]
    其次,演员的身上的功夫还是过硬的。上图中第二张是整出戏的第一场,是张飞打胜仗凯旋,那位马倌空翻出场,还有各种漂亮的把子,我不懂那些套路,引来众人叫好。还有一场是一顾茅庐,张飞命人抬轿一段,看出来有秧歌的身段化用,也有跌闪腾挪这些动作,还有张飞金鸡独立原地旋转360度,真是让人大呼过瘾。
[attach]2526[/attach]

    再者,这一出戏的唱腔实际上略显单薄,不是说演员嗓子不好,而是说唱腔单一。戏单介绍中说柳子戏有六百多个曲牌,可整场《张飞闯辕门》就看到了三种(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分别是青阳高腔、三板原青阳、二板原青阳。张飞都是第一种唱法,就是最后一个字,角儿发出来后会有众声附和拖腔,而他本人有时拖腔有时不拖腔。
    然后,柳子戏的伴奏还是有特点的。锣鼓、琵琶、弦子、笙还有其他乐器,我都叫不上名字,其中表现万马嘶鸣和气氛紧张时,会有一个如下图这样的东西,这个我在青岛上学时,胶东地区庙会、白事搭台唱戏可能会有。另外,在表现伤心难过时,背景音乐是类似于埙的音色,很是贴切。[attach]2527[/attach]
    还有比较好玩的是,张飞因为是花脸,他的念白不像刘备、诸葛亮那样有韵,而是接近山东话。当晚有小孩子看演出,我想对小孩子不好,比如张飞不了解诸葛,不服管理,故意不到帐点兵,诸葛亮要下军令斩首。张飞得知后大声骂道:“斩?斩他娘的斩!杀?杀他娘的杀!”大家脑补下山东话的味道,或者回忆影视剧里袁世凯的形象。
    最后,这出戏最大的特色就是张飞拿着扇子出场,据说当年毛主席也是惊叹过的,在别的剧种里没有的。还有我想说,诸葛亮虽是军师,升帐点兵,他坐在中间,刘关二人分坐两侧,这合规矩吗?还是想表现刘备对诸葛的器重。另外,我想吐槽一下,看着舞台上不带髯口的诸葛亮,其实我当时是“拒绝”的,虽然历史上诸葛亮是比刘备年轻20岁呢。最后演员谢幕,虽然只有沙发区几排观众记忆后面一两排左右的人,大家还是站起来掌声持久,像演员喝彩,这样的小剧种不容易,演员们还在坚持更不容易。好多热心的南京大婶对他们负责人说,欢迎你们常到南京来演,非常棒,我们很喜欢。
[attach]2528[/attach][attach]2529[/attach]
   

作者: 马瑞    时间: 2015-5-14 11:48
回复男神,赞赞赞!
作者: 马瑞    时间: 2015-5-14 11:48
回复男神,赞赞赞!




欢迎光临 光裕戏曲社 (http://guangyuxiq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