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裕戏曲社

标题: 近三月来南博锡剧观感 [打印本页]

作者: 已歌    时间: 2014-9-2 22:27
标题: 近三月来南博锡剧观感
本帖最后由 已歌 于 2014-9-14 18:31 编辑

        虽说祖籍属于常州,对锡剧一向无甚了解。近3月来,在博物院比较密集地看了一批锡剧,以茶馆演出的小戏和折子为主,也算开了眼界。话说薄利多销啊,看着十块二十块一场,算下来一个月倒是能花到上百了,戏票一项支出比以往猛增……省锡剧团阵容还是相当整齐的,每个行当都能拿出一两个唱作俱佳的青年演员。传统的老戏、小戏继承了不少,也有创排(比较靠谱的)新编戏的能力。传统式样的服装基本能满足常见地方剧种各个行当的需要,新行头制式差些,立领亮片渐变色啥的,但好角穿着也能接受。目测,南京的锡剧演出至少十年内可以维持在一个相当不错的艺术水平上。
我看的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锡剧老戏,基本也是滩簧系统共同的传统戏,借此可以窥知江浙一带众多剧种的早期风貌。小生小旦为主,主要表现日常生活和男女爱情。剧情是常见桥段,但表情达意十分细腻。既有乡土风味又清新雅致。

        PS:百度一下啥叫滩簧,不知道准不准确:中国清代流行于江浙一带的汉族戏曲剧种。兴起于乾隆年间,名为滩黄调,初为代言体的坐唱形式。道光以后,昆曲渐衰,滩簧继起,遂以坐唱形式移植《缀白裘》中收录的昆曲折子戏,每折分为四、五个书段;沿用昆曲声腔,简繁相间,引吭高歌如大鼓,抑扬婉转似弹词,拖腔又类昆曲,是一种昆曲的通俗化唱法,称为前滩。另有以民歌小调演唱,以滑稽风趣的曲目见长,名为后滩。至清末民初,小型戏曲蓬勃发展,各地滩簧也相继仿效戏曲形式,改为化妆登台演出。随着角色的增多,表演的需要,曲调、音乐逐步演变,形成了滩簧腔系的各地方剧种,如苏剧、甬剧、锡剧、沪剧等。

        《双推磨》:最著名的一出了吧!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之前看过王兰英、费兴生54年的电影版(费兴生好俊~),(http://v.ku6.com/show/QBcyW3y71x0OdIfMrTee9Q...html?from=my)电影片头标的还是“常锡剧”,有四十分钟,茶馆演的版本貌似删减掉一些,故事还是完整的。雇农何宜度在路上撞到了出来打水的寡妇苏小娥,何宜度吐槽地主不仁,共同的阶级仇恨使俩人顿生亲近。男帮女挑水回家,一同磨豆腐,在劳动中好上了,第二天一早定了终身。说是根据传统对子戏《磨豆腐》、《小寡妇粜米》改编的,估计原本就是在劳动中好上了吧,到《双推磨》又加了个同仇敌忾的阶级情。刚上手推磨的那段【老簧调】“推呀拉呀转又转”脍炙人口,但俩人真正一边做豆腐一边交流感情的时候唱的是著名的【紫竹调】。记得当时为了搞懂那一套做豆腐的唱词和身段专门上网搜,先找了《舌尖上的中国》,发现华而不实,后来还是某个厂的豆腐制作流程视频派上了用场。不过看完又忘了,现在看《双推磨》还是不清楚他们每一步在干嘛……
        第一次在茶馆看到,是一位老演员演的何宜度。尼玛受不了了,觉得他一举一动都活似我爷爷!我爷爷是老常州人,虽然没见过他年轻的样子,我爸也完全是另一种做派,但就是直觉觉得神似啊!他们年轻时肯定就是那副样子!可惜那次的旦【紫竹调】两段词唱混了。后来还看过一次朱鹏演的何宜度,朱鹏也不错,圆圆萌萌哒~旦是唐克,算是年轻旦角里的骨干了,嗓子挺亮,但感觉字头听不太清。
        比较好玩的是有次看完戏出来,看到两个高中生模样男孩在门口节目单那儿聊天,一个说:双推磨我知道,就是两人一起干活,女的问你累不累,男的说不累~跟你一起干就不累~~

        《拔兰花》:也很著名。小时候在电视上看过一回。一对情人被封建老家长拆散,男的逃婚出去,女的被迫改嫁后天天被虐待。多年后男的打工回来找到女的,互相责怪对方负心,痛苦地争吵一番后之后澄清误会,双双私奔。不过据说最初的版本不是大团圆,而是澄清误会还是痛苦地分别了……我喜欢大团圆,嗯~~男的也是何宜度那样的打扮,老演员张金华演的,又是爷爷即视感……话说女的责怨男的的时候,他就一直背着身子气鼓鼓的扯、扯、扯衣服下摆……(脑补花旦儿撕手绢儿吧!)这样的细节还是很萌很传神的呀~然后我脑补了一下我爷爷年轻的时候着急了会不会也扯衣服……唔……

       《摘石榴》:纨绔子弟借摘石榴调戏小姑娘不成反被调戏。丑角是大家熟悉的蒋高松(huangjun),花旦是史媛。这姑娘挺有灵气,唱做都不错,而且长得又萌又漂亮~huangjun出场一看到她就啧啧称赞:”这姑娘长得真不错!“台下不少爷爷奶奶级的观众轻声附和:”真不错……是真不错……“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秋香送茶》:纨绔子弟借喝茶调戏丫鬟不成反被鄙视。大爷是沈冲,秋香是孔珍。唱词,说得高大上一点,是楚辞招魂的套路:大爷说,你不给我当小老婆,我就把你嫁给贫民,嫁到东方种田怎么怎么苦,南方打渔怎么怎么苦,西方砍樵怎么怎么苦,北方烧窑怎么怎么苦,所以还是给大爷当小老婆好。(魂兮归来!东方不可以托些……南方不可以止些……)秋香见着拆招一一破解,说渔樵耕窑劳动生活种种诗意,怎么着都比当小老婆好。第一次看的时候明显觉得花旦太弱,唱得虚,也没啥表情,对手戏碰撞不出趣味。一个多月后第二次看,似乎是进步了。花旦的声音还是略虚,咬字听不太清,但表演上有那么个反调戏的意思了,不知是否归功于茶馆密集的舞台实践。

        《关王庙》:其实就一段唱,方卿从姑母家出来,回家途中经过关王庙,看到庙怎么怎么破败,关公雕塑怎么怎么寒碜,感叹苦人偏逢苦神道。纯用白描,典型的民间风格,蛮好听的。周东亮的关王庙:http://www.56.com/u48/v_NTkxMDE4MDU.html
        
        《小过关》:著名的”十二月”春调。孟姜女送寒衣路过城关,面对关官(huangjun)的敲诈和调戏,唱了一曲【春调】,叙述一年十二月对丈夫的思念(窃以为最感人的是六月,叫蚊子“宁可叮奴千口血,莫叮奴丈夫范杞良“。。。),感动关官、差役,顺利过关。这段小调属于”常州唱春“,又称”孟姜女调“、”孟姜女十二月花名“。黄梅戏、淮剧也有这出,旋律一样,不过各用各的方言。当年丰敏演《孟姜女·哭城》,她扑地之后的伴奏过门里就有一小段十二月春调,还是她专门叮嘱我从另一个音频里截了做进去的。上了点年龄的观众还会发现《四季歌》也是这个旋律。这个小调的介绍详见详细介绍见 http://culture.cz001.com.cn/changzhou/2006/1120/7398.shtml
        《小过关》里两个公差都是同情孟姜女的好人,huangjun开始就交代是丧偶之后看上的孟姜女,并且听了小曲之后大为感动最后送她过关,说明本质还是很纯良的~一个官老爷两个公差一个旦的阵容和舞台调度都与《小上坟》神似,尤其是最后下场时,满满的小上坟即视感~
沈佩华《小过关》: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 ... sourceId=0_06_02_99

        《吃面条》:青年农民陈士度去东庄赶会,看戏、赌钱、吃喝玩乐,三天不回家。媳妇梅翠娥一人在家忙碌,心生抱怨。陈士度回家后,梅翠娥装病不起,要吃麦面条,顿使不会做家务的老公手忙脚乱狼狈不堪,最后欢乐地达成共识“不出去瞎玩”以及“有事应该大家做”。在茶馆看的感觉比之前在江南剧场好多了。或许是俩人还压不住大舞台,又或许俩人在节奏和气氛掌控上进步了,反正现场效果相当火爆,朱鹏演的老公,一发急一兴奋就蹦蹦跳跳,还时常呆萌地挠脖子。旦是唐克,装病、卖萌和花样吃面条的夸张表演也相当传神。嘿嘿,江南妇女代代口传心授的御夫之术啊……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书房相会》:双珠凤的书房会跟沉香扇、孟丽君的书房会都有相似之处。文必正高中后拜见师兄,即女扮男装的霍定金,霍定金佯问他婚事,考察他是否负心,文必正以为霍定金挂了,又不便说私定终身事,于是说自己木有心上人,引起了霍定金的怀疑。当时看到这儿就想,也亏得是戏,下面马上就澄清误会双凤团圆了,如果是小说,或是电视剧,旦说不定立马拂袖而去,然后各种阴差阳错至少得二十年/二十集之后才能碰面,碰面的结果说不定还是杯具的“我们回不去了”……汤达是个好演员。顾萍也不错,但比较娇小,身段也柔,扮小生还是像个女子。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行路》:29号把行李运到学校就来看这出戏。真是来着了!《行路》是老戏《玉连环》的故事,这个戏在锡剧里叫《玲珑女》。玉连环情节复杂,但不外乎才子佳人的那些套路。对其最早的印象是转速不定的老唱片里的尹竺对唱,一来听不清二来词不达意,始终不清楚他俩要干嘛。后来看了《李翠英》告状的片段,明白之后掉头又忘了。《行路》是个常见的桥段,才子佳人遭迫害,古道热肠的小丫头李翠英带着老娘舅去应天府告状伸冤,途中遇到假扮算命先生微服私访的海瑞——当然,最后海瑞帮他们写了状子,并给予专业指导。舞台上,一个江湖打扮又带点官派的老生,一个娇憨慧黠的小花旦,一个红脸红鼻头热心好酒的茶巾丑,各有各的身份、性格和立场,相映之下,处处有戏,煞是好看。
[attach]2220[/attach]

        汤达饰演海瑞。他棱角清晰的功架和掷地作金石声的嗓音我一直是很喜欢的。周东亮纯净的声音和纯粹的气质固然是天赋异禀,但个人以为汤达更符传统意义上的小生“标配”,而且似乎他戏路更宽,正邪兼能,可塑性甚强。而且,他是1980年的!比周东亮小11岁!比那啥王君安也小10岁!大有可为啊!我觉得他嗓音条件跟陈德林挺像,做派至少也是不输于陈德林年轻时。如果能够持续进步,有望成为整个戏曲界一等一的生角演员,并且享有较长的艺术生命(不靠色相不靠萌,可以活到老演到老创作到老)。他演的海瑞总体来讲还不错,但和男神周传瑛的况钟对比,身上还是显得零碎轻浮了一点,再沉稳儒雅一些则更好。
        尹凤娥的李翠英,看着非常舒服。第一,她的身段实现了程式化和生活化的较好统一。之前看《双推磨》、《吃面条》、《秋香送茶》等,总觉得旦角的身段过于规范,美则美矣,不像劳动妇女,也缺乏个性和灵气。特别是前两个现代戏(这个算不算现代戏...),男方采用的是一套非常生活化的表演体系,女方标致的兰花指和便显得格格不入了。反不如王兰英电影版,虽然能看出基础身段并未受过严格的标准化训练,但质朴自然,别有动人心处。但尹凤娥的李翠英,一举一动均未逾越程式规范,但节奏和神态又非常贴近小姑娘的日常生活状态。正因平时程式性弱而生活性强,她和海瑞打机锋的时候偶尔显露的强程式性表演便显得更加光彩照人,凸显出其美丽的形象与不凡的品性。因此我以为,在演一些生活气息浓郁的剧目时,旦旦的兰花指是不是可以不用翘得那么笔挺,指顾之间也不用像曼声长引的大青衣那样的屈曲委婉,要和搭档以及整个戏在一个节奏和风格上。第二,她的表演很有层次感。从初遇海瑞时当他是江湖骗子;到察觉其言语蹊跷、“举动之间有官派”,怀疑他另有背景;后来一番交言后由对方熟悉各级官僚程序推断其必定官职不小;进一步探问后根据他通晓皇家礼制且反对严嵩将怀疑范围缩小到“不是邹应龙,定是海刚峰”,最后由其假托姓江而敲定是海瑞,俩人用“海”字打了几个哑谜,确认无疑。这种人立方猜心事似的推理过程看得还是相当激动人心的。演员层次分明的表演把李翠英对海瑞逐步深入了解的过程交代得很清楚,基本不会让(认真看戏的)观众产生“她怎么知道/她是什么时候知道的”这样的疑问,但又没有(当观众傻子似的)说得很透——直到最终老娘舅还是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
        卢海兵的老娘舅看着也很舒服。下场之前李翠英还委婉地问海瑞讨了匹驴子骑,一来是为了不误伸冤大事,另一方面也算是撞着个贵人拣点儿小便宜。这种地方真是老戏里塑造人物的传神阿堵。单看这个折子,也如剧名一般的玲珑剔透。

        这批传统戏,于我而言还是非常珍贵的。或许我的初衷还是贼心不死的想感受一下当年田间地头,他们用呤吓调、四工调都在唱些什么吧。幸运的是滩簧系还有不少不太发达、或者没有数典忘祖的剧种,活生生存下一批保留着泥土气息和血液温度的剧目,供咱们来喜闻乐见。

        2.移植的京昆传统剧目。每个主要行当都选了一两出有代表性的剧目移植,除唱腔改为锡剧外,唱词、身段基本照京昆复刻,有量身定制训练演员、提升行当表现力的味道。

        《痴梦》:陆莺芝演崔氏。陆莺芝在剧团貌似向来是演个性比较强硬乃至凶悍的角色,玉蜻蜓的佛婆、八珍汤里的坏媳妇皆为此类。派给她这样的正旦戏也挺合适。感觉演得不错,收放自如,该表达的基本都表达出来了,不过迷离惝恍的感觉比昆剧差一点。她还排了个《失子惊疯》,没看,想来也应该是对路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失子惊疯。演员自己在微博照片下的评论是,其实应该再往下一点)


        《卖水》:从扮相到唱词到身段基本完全按照刘长瑜版复刻的。尹凤娥演小姐,史媛演丫鬟。史媛包大头的扮相没古装头那么俏,但脸上肉肉的也很萌。这戏可真是把她累坏了。理论上,既然学的京剧,就该用刘长瑜版标准来要求。实事求是地说问题还是挺多的:身段有点肉,有点碎,经常手忙脚乱,一些亮点和秀功夫的段落没完全做到位,在动作的干脆整洁方面有时真抵不上陈玉洁。到了后面有点上气不接下气,托腔的音儿都飘了。但有心袒护的话也能找出很多理由,比如人家演的是“行行走走行行”整个一大段儿,比如这样的原样照搬可能不合锡剧花旦惯常的路数,比如人家这个戏估计排练也没多久,比如,人家本工戏还是很不错的,就是要学这种不大够得上的戏才能有提升……反正,如果下次她们再演卖水,我也很乐意再看一遍。一来小姐很美,小花旦很萌;二来,想看看本家姑娘的进步。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醉皂》:蒋高松照昆剧的《醉皂》移植的。估计是找李鸿良学的。除了几句唱腔改成锡剧之外,连念白都没动:皂隶讲的还是扬州白,皂隶学老爷、酒友之类讲话的时候也是昆剧里生和净的声口。李鸿良的风格,我总觉得有点“高冷”,不是特别松弛。你会觉得他功夫很好,但没有那种让人见了就觉得轻松、热闹、忍俊不禁的感觉。huangjun本身倒是挺有喜感的,但是……锡剧演员学苏州人学扬州白总是觉得味道怪怪的。尤其是昆剧《醉皂》(我只看过李鸿良的醉皂)虽然学的是扬州白,但感觉很多重音啊抑扬顿挫什么的,昆剧演员还是自觉不自觉地按昆剧音韵来……就像外国人说中文似的……反正我听扬剧淮剧的丑角念白就没有这怪味儿……那几段唱花园儿的锡剧的腔听着真开心~听到就觉得开心~至少在这段儿丑角戏里锡剧腔比昆腔合适多了~在小茶馆演这样的独角戏虽然有一点冷场,不过还是惟妙惟肖的,见功夫,也把大家逗乐了好几次,结束时大家对他精彩的表演报以热烈掌声。后来看他《浪子情缘》里的表演,一些重音啊高音小嗓儿啥的用得挺好的,这《醉皂》或有功焉~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这扮相,都不像huangjun了。。。)


        《清风亭》:这戏没认真看,具体见http://www.guangyuxiqu.com/thread-3602-1-1.html。但排这出戏,包括移植折子戏《钓金龟》,体现了剧团对老生、老旦的重视。地方剧种如此重视行当平衡很值得点赞。京剧的清风亭是登峰造极了,估计锡剧完全复刻的话也会跟卖水似的对演员挑战太大。总得来讲还行吧,画虎不成也还不至类犬。

        《八珍汤》:这个戏比较特殊,说是根据锡剧传统戏《寻儿记》和京剧传统戏《八珍汤》改编。这两个源我都没看过,不好对比。但这个戏的亮点明明是俩小生有木有……周东亮演的乖宝宝孝子,汤达演的纠结于利义之间的逆子,分别配上个贤淑善良的媳妇(唐克)和剽悍泼辣的老婆(陆莺芝),台上还是相当好看的。

        另外《打神告庙》不知是否也在移植之列,没现场看过,不知是老戏还是借鉴的哪个剧种。

        对于这类移植剧目,我个人还是持宽容和欣赏的态度。他们在踏实地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并且保持着一颗平常心。没有整出神马“锡京剧”“锡昆剧”的名目和奇怪的行头来做噱头(有些人懂得我在说什么的咳咳),弄出来的戏也都像样。

        3.新编戏
      《草命天子》:详见http://www.guangyuxiqu.com/thread-3508-1-1.html
      《浪子情缘》:这个戏一般。又因为角儿超出一般水平,所以可知剧本、编排导演方面不及一般水平。故事本身很普通,浪子嫖赌败家,落魄之后妻子改装易容把他收作家仆,通过劳动改造砥砺他自食其力,经过重重考验后浪子回头,大团圆。
       董云华女扮男装雪天寻夫应该是一大亮点,白衣红斗篷扮得很提神,但唱腔身段比较软,没有小生的刚方。虽然以戏情而言,本身弱女子改装,演成这样没什么问题,但女扮男装戏看得不就是女小生的英姿飒爽嘛,缺了这个,戏就没味道了。周东亮哭坟,应该是另一大亮点,但儿子赌博气死爹就在爹坟上放一个巨大的骰子真的好么……这也太不严肃了……周东亮拔出一片两米多的长水袖抒发悲恸,这个设计本身是挺好的,但是……周东亮对长水袖物理性质的把握目测还不如李宝春……抡得太吃力了……建议找个懂行的再好好设计一下……并且勤加练习……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浪子劳改后,三次诱惑考验的层次也应该再斟酌。目前来看,是第一次诱惑——两个昔日赌友(huangjun和另一个丑角)怂恿他重入赌局这一场看得最舒服。第二次诱惑,正妻扮作小丫鬟半夜找看菜园的浪子私定终身,浪子严词拒绝,这一场其实有一些问题的。作为传统的劝善故事的情节,这样编很正常,但小丫鬟看上菜园看守年轻帅气勤勤恳恳又没有老婆,鼓起勇气前来表白,本身并没有错,不说发乎真情,于礼法上也未必要苛责吧。前面用赌友诱惑他, 是针对他从前好赌;现在用女色诱惑他,想来是针对他从前嫖娼了?但女同事的表白又岂能与娼妓相提并论?浪子目前是知道老爹死了,以为老婆失踪了,孑然一身,寄人篱下,对于这样一份火热的感情,就算忠于妻子拒不接受,也可好言谢绝之,举起道德的大棒把人家骂回去也未免太不近人情了。另外这一场里董云华的表演太质朴、太生活化了。你毕竟不是演小丫鬟,是演一个女主人假扮的小丫鬟,必要的时候还是应该表现一下身份的,否则会感觉人物不连贯。第三次诱惑,女主和老仆故意写错账目,考验浪子会不会把账上漏记的钱私吞,结果浪子说了一句账目有错就化解了。这一试跟前两试相比过于简单,有点头重脚轻。
        这出戏的唱腔也没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连周东亮的几段唱都效果一般,台下那么多粉丝,竟多次犹疑在鼓不鼓掌的边缘。或许调音也有点问题,但这样的听觉效果有点不爽。此外还有好多唱词过于直白,比如让一个古人在台上直接说靠我们勤劳的双手创造新生活……主旋律也可以有其他表述的呀……总而言之,这个戏想达到一般传统戏的那种玲珑妥帖、修短合度,还是有不少路要走的。
        不过周东亮真是萌帅萌帅,那出场的醉态~那一把小腰呀……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对锡剧团新编戏最大的感受,就是他们的定位非常明确——家庭伦理。就他们在南博上演的几出大戏而言,几乎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新编戏,要么是老戏扩充翻新,要么是其他剧种移植,多少都有传统的底子。尤其是选材和立意,都在传统家庭伦理剧的路数上。无论是《王华买父》基础上打造的“大型感恩弘孝励志传奇锡剧”《草命天子》,敷演很多剧种都有的《三试浪荡子》故事的《浪子情缘》,根据莆仙戏《团圆之后》移植的《状元情殇》(这出没看,挺想看的),根据京剧移植的《清风亭》,还是老戏翻新的《玉蜻蜓》、《八珍汤》,无一不是以展现家庭生活为主,颂扬忠贞慈孝。当然这些戏里也都有现代性的体现,不会出现那种一刀切式的绝对善恶,善人为善恶人为恶都有他的背景和因由,但这可以看做是时代发展的自然要求,毕竟演员、观众本身都是现代人,那种不合人性的处理方式,我们自己已经难以理解和接受了。有些戏,比如《玉蜻蜓》,对世态人情的体现甚至是相当深刻的,它几乎没有预定的立场,对戏里每个人都展现了他的善美和过错,抱着同情之心抒写着每个人的命运悲剧,但这似乎更多也是这个人伦惨剧题材的自然发展,而不是某一个人的翻案或拔高(比如《月照枫林》情节相似,但整个戏的感觉,就没这么——厚实)。显然,这样的定位很合锡剧主流观众的胃口,每个戏,不管优秀还是普通,都能引起台下的强烈共鸣。尤其是中老年观众,入戏很深,戏里悲欢总能勾起他们的唏嘘感概。因为喜闻乐见,所以旱涝保收,剧团的观众缘可谓相当好。

      这样的朴实而又精明的定位,自然比那些自以为是实则孤陋寡闻的装叉犯、或是故作高深接演一些连自己也搞不懂的剧目的混球、或是毫无审美品位凭着一些不知道哪里来的臆测不仅出烂戏而且还把遗产都糟践完了的贱货们要可爱的多。因此虽然他们在包装上也有很多现代戏曲演出的通病,但让人感到,这条路还算顺当,还算明朗。

      但是对于这样一个有这么多好角、也有相对清醒的领导者的剧团,作为观众,自然也会产生更高的期望。我希望锡剧团不要只满足于这类小学思品课式的题材,更不要把太多功夫花在对草根老戏华丽丽的包装翻新上,在精力、财力允许的情况下,能够挑战一些更为深刻、或更有意蕴的主题,能在舞台上呈现出更有震撼力的现代经典。这肯定会有风险,也不可避免地会走一些弯路。但这种推动历史进程的事情,一流剧团不做,谁来做呢?掌好舵,应该有能力乘风破浪。
作者: 素月    时间: 2014-9-3 12:19
我小时候隔壁家就是做豆腐的,有空给你讲讲做豆腐的流程
作者: 冷月    时间: 2014-9-3 18:28
大一时看过一次锡剧的纪念性演出,那次来了好多老人家,很多都是妆化不动了直接清唱,感觉相当赞!现在想来,那场演出的含金量很高啊,可以媲美国宝演昆曲了吧。文中的很多小戏,貌似那一次也都看到了。可惜当时我对锡剧处于“谁都不认识”的状态……于是跟妹俩人扒在二楼花痴了半天月池里的乐师……看来我对乐师真心是很专一的再次怨念无锡没有锡剧看啊!然后,我觉得锡剧很接地气的,为嘛无锡人给我的感觉却不是这样的……
作者: 素月    时间: 2014-9-3 19:24
冷月 发表于 2014-9-3 18:28
大一时看过一次锡剧的纪念性演出,那次来了好多老人家,很多都是妆化不动了直接清唱,感觉相当赞!现在想来 ...

赞最后一句
作者: 冷月    时间: 2014-9-3 20:28
素月 发表于 2014-9-3 19:24
赞最后一句

哈哈哈哈,谁让你上了黑车还无法分辨,智商捉急啊!
作者: 已歌    时间: 2014-9-4 07:32
冷月 发表于 2014-9-3 18:28
大一时看过一次锡剧的纪念性演出,那次来了好多老人家,很多都是妆化不动了直接清唱,感觉相当赞!现在想来 ...

那常州人呢。。。
作者: 冷月    时间: 2014-9-4 21:04
已歌 发表于 2014-9-4 07:32
那常州人呢。。。

超哥是常州人,感觉很好!如果妹子你可划分为常州人的话,那么常州人简直完美!
作者: 风清朗    时间: 2014-9-6 22:28
冷月 发表于 2014-9-3 20:28
哈哈哈哈,谁让你上了黑车还无法分辨,智商捉急啊!

你也好不到哪里去,居然在无锡市中心还不认路,居然要我开百度地图。

另外圈姐太土豪啊,不认路直接很霸气的说“打车”
作者: 风清朗    时间: 2014-9-6 22:39
大赞huangjun啊,好演员!
作者: 慕容小刀    时间: 2014-9-8 23:22
肥肠好的一个帖子,受益匪浅。
作者: 徜徉有道    时间: 2014-9-9 23:50
冷月 发表于 2014-9-3 18:28
大一时看过一次锡剧的纪念性演出,那次来了好多老人家,很多都是妆化不动了直接清唱,感觉相当赞!现在想来 ...

表示想去无锡找你玩······
作者: 夜凉若水    时间: 2014-9-11 00:44
认认真真看完了,可以满足的睡去了。
看扬剧、锡剧的传统戏,总是能得到巨大的满足感,即使有些方面可能差强人意,但总是可以感觉到诚意,然后莫名其妙地被感动到。
作者: 夜凉若水    时间: 2014-9-11 00:44
认认真真看完了,可以满足的睡去了。
看扬剧、锡剧的传统戏,总是能得到巨大的满足感,即使有些方面可能差强人意,但总是可以感觉到诚意,然后莫名其妙地被感动到。
作者: 存青    时间: 2014-9-12 23:35
赞啊!受益匪浅
作者: 已歌    时间: 2014-9-14 18:34
本帖最后由 已歌 于 2014-9-14 18:40 编辑

写完了。

这种只看了几个月若干场戏就长篇大论的行为显然是非常不负责任的,文中势必也会出现很多因为看锡剧太少以及对滩簧系不够了解而导致的硬伤。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作者: 风清朗    时间: 2014-9-14 19:59
最后那部分,我要是朱昌耀,绝对会抄送各院团和省文化厅创研室




欢迎光临 光裕戏曲社 (http://guangyuxiq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