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裕戏曲社

标题: [旧论坛帖]《小孙屠》,以及昆剧节(木雁间) [打印本页]

作者: 光裕    时间: 2009-10-30 21:15
标题: [旧论坛帖]《小孙屠》,以及昆剧节(木雁间)
本帖最后由 光裕 于 2009-10-30 21:16 编辑

《小孙屠》,以及昆剧节
作者:木雁间

读过《小孙屠》原著的人想必都不会喜欢这个故事——情节粗糙、人物简单、曲白粗俗。我一直以为,那只能作为戏剧发展到某一阶段留下的痕迹而长久尘封于案头,却不再适合今人的舞台搬演。因此,在南京时听说省昆新排《小孙屠》,虽然主创和演员都不错,但出于对原剧本先入为主的反感,更出于对诸多老戏新演的失望,我也就一直没有去看。

昆剧节开锣了。昆曲被搞得越来越媚俗,看不见典雅隽永的书卷气,只看见豪华繁复的舞台包装。在此基础上,《公孙子都》长于武打功夫,《折桂记》长于泥土气息,《邯郸梦》长于强大阵容。貌似很热闹,但鲜有婉转绵丽的唱腔,更缺乏些精致深婉的昆曲气质,轰轰烈烈,搞得象普通的地方戏汇演,让人极度不过瘾。

几场下来,差点又不想去看《小孙屠》了。然而省昆毕竟是我喜欢和熟悉的剧团,戏都演到家门口了,再不去似乎太不给面子。于是,我终于走进了擦肩而过好几回的《小孙屠》剧场。

在台下坐了整整两个小时,我居然没有不停地看表,没有烦躁得想走,甚至都没有想到拿出相机来拍几张。我不得不承认,接连看了几天,只有《小孙屠》是一场最昆曲的昆曲。

当人们争论着《牡丹亭》等经典剧本是否可以删改时,在文学艺术上远离当代人审美的《小孙屠》却是不得不改的。很钦佩张烈先生的勇气和才气。结构、细节和结尾上的处理都自圆其说,合情合理,而对人物形象的开掘和丰富尤为难得。李琼梅,这个在原著里十恶不赦的人物,终于被看成一个女人来解读。她具有女人的温柔、聪慧和多情,也具有女人的软弱、无奈与善变。这已经不再是南戏中的李琼梅,而是张烈的李琼梅,徐云秀的李琼梅,也是当代人能够同情和理解的李琼梅。相比之下,小孙屠的性格倒还略显单薄,大致还是原作里那副直率莽撞的样子。

李鸿良多演诙谐可爱的人物形象,小孙屠这个角色无疑给了他不少限制,并不能把他最擅长的技巧完全表现出来,而更多的是在用情感塑造人物。

舞台很简洁,清清爽爽,没有那些分散人注意力的布景和道具。偶尔的湖边垂柳,狱中蛛网,也都点缀得体。这才是真正能让人静下心来听昆曲的舞台。说到听昆曲,我又要惊叹孙建安先生的唱腔设计。在省昆看了几年戏,他的笛子听了不少,知道他会作曲却还是后来的事。新剧目的唱腔设计,一直是令人头疼的问题,那些先吃螃蟹的前人大多做得不尽如人意。而这次《小孙屠》的唱腔却很耐听,一唱三叹,摇曳生情,深深契合着昆曲的灵魂。

当然,精美的唱腔还少不了演员的演绎。唱腔上最让观众折服的当属徐云秀。她的嗓音不可多得,音域宽,爆发力强,运腔流畅,声音造型的表现力极为丰富。出场时,盖着红盖头的她先声夺人,一句“婆婆”就引来一片叫好声。那些唱段,如果细细打磨,将来或能成为徐云秀自己的代表性唱段。而李鸿良的嗓子,不要说放在丑行,即便放在生行,也算是比较亮的。《盆吊》的时候,程敏明显力不从心,几个高音都靠李鸿良盖着。顺便插一句,听说程敏声带做过手术,但外界的大部分观众并不知情,也不可能印在说明书上公之于众,如果不止一次地唱破,很难得到大家的体谅。有时候应该掩饰一下,比如那些又高又长的音,没有把握的时候就尽量把高亮的地方让过去,念白也可以根据嗓子情况自己调整一下音高和拖腔,等嗓子破了就来不及了。

《小孙屠》从首演以来一直比较低调,不象《桃花扇》那么竭力炒作,也不象昆剧节期间其它剧目那么喧闹,而是羞羞答答,仿佛一个小家碧玉。在我快要对新编戏绝望的时候,感谢《小孙屠》让我神清气爽,总算,这么大排场的昆剧节,还有个戏可以看看。




欢迎光临 光裕戏曲社 (http://guangyuxiq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